目前分類:孕產婦照護 (1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母乳最營養,親餵是最佳選擇

每個媽媽生產後,自然能分泌出母奶,這是上天賜給寶寶最偉大的禮物,因為母奶是最適合寶寶的完美食物。母奶中富含著寶寶所需最適量的熱量與營養成份,如醣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DHA與水分,最適合嬰兒消化與吸收,同時富含免疫因子能讓寶寶來對抗病菌病毒,更能避免過敏發生。

哺餵母乳以親餵為最佳選擇,因為親餵除了提供寶寶生理上的飽足感,更讓寶寶有足夠的肌膚之親,獲得心靈上最大的安撫與安全感。但是,許多親餵媽媽面臨奶水不足的壓力,擔心寶寶沒有吃飽,也擔心營養無法滿足寶寶生長。

親餵如何得知寶寶喝奶量是否充足?

母乳喝不飽的情況易發生在頭3個月的寶寶,這與哺餵姿勢不良、親餵不足等原因有關。而親餵確實難去計算喝下的奶量,因此媽媽時常擔心自己寶寶是否有吃飽。其實,想得知寶寶是否有飽足是有跡可循的,我們可從3個線索來觀察!

喝不飽狀況1:反覆哭鬧 

寶寶喝奶後,神情會滿足舒服且情緒穩定,因為吃飽也會睡得較安穩。當孩子吸奶後,也確定換完尿布,仍經常哭鬧、睡不安穩,有可能是母乳喝得不夠。

喝不飽狀況2:寶寶尿尿量變少、顏色深、結晶尿 

營養、水分攝取充足的寶寶,每天應更換6~8次很濕重的尿布。如果換尿布次數不足或出現紅色結晶尿,則代表喝奶量不足。

喝不飽狀況3:體重增加幅度過低 

6個月前的寶寶,每月平均增加0.5公斤。若按照兒童手冊的接種時間回診,除接種疫苗外,更可藉此讓醫師評估寶寶的生長狀況。如果體重沒有穩定成長,則要檢視哺乳方式與次數,真的不行就必須搭配配方奶粉來補足。

堅持母乳原則,奶水不足可搭配配方奶並行 

堅持哺餵母奶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但親餵卻是件讓職業婦女常常心有餘而力不足的事。當忙碌造成親餵不足,母奶量會逐漸下降,這時必須考量用搭配配方奶來補足孩子所需營養。但是許多寶寶在母乳銜接配方奶時常有腸胃不適問題,甚至造成孩子睡眠、情緒不穩、食慾變差的現象。

母乳不足時挑選配方奶的重點

研究報告指出,母乳中的棕櫚酸位於sn-2的位置,不易與鈣質結合,使嬰兒對鈣質、脂肪的吸收率高,能完整的吸收消化母奶營養。但是市售的配方奶中添加的棕櫚酸,多位於sn-1、sn-3的位置,讓寶寶糞便較硬,易出現腸胃不適,如脹氣、便秘與腸絞痛等問題,也影響到嬰兒對鈣質的吸收。

台灣臨床研究中證實,餵哺含sn-2位置棕櫚酸成分的母乳及奶粉,可減少糞便中的棕櫚酸皂及鈣質,讓寶寶的便便較軟,不易發生便秘,腸胃適應性更好,較不會反覆哭鬧,睡眠也更安穩了。

因此,媽媽們要努力堅持給孩子最天然的母乳。當母乳功成身退後,要慎重選擇最接近母奶的配方奶,如sn-2位置的棕櫚酸配方奶來避免腸胃不適,或主動諮詢醫師與藥師的專業建議喔!


~丹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哺餵母乳對於媽媽及寶寶雙方,在精神以及心理層面的益處:

1. 它幫助母子之間形成一個親密、充滿深沉愛意的親子關係,這樣的關係,不但對新生兒的未來人格形成有莫大的影響,也讓媽媽充滿自信,享受母職帶來的深遠效應。

2.許多研究都說明了哺餵母乳有益於新生兒的智力發展,這個影響在早產或出生體重過低的寶寶身上尤其明顯。

3.餵食母乳的嬰孩較少啼哭,研究也指出如果在產後寶寶與媽媽有親密且長時間的接觸,並能夠直接從媽媽的乳房獲得母乳的滋養,他們心智發展會較為迅速。授乳的媽媽對孩子反應較迅速且溫和,而且也較願意正面的接受因孩子所帶來生活機能上的改變。

除了營養的好處之外,餵哺母乳還有一個無可取代的好處:可以預防疾病的發生。眾所周知母乳含有很多活性物質,例如 免疫球蛋白、生長因子、賀爾蒙等等,可以增加抵抗力,不論是呼吸道感染、腸胃道感染或是中耳炎等,都會降低感染率。對於現代最常見的兒童文明病--過敏, 也已經有相當多的醫學證據證明母乳可以有效的減少過敏的發生,這已經是兒科醫師的共識了,其他如幼年型糖尿病及某些兒童癌症的發生,在餵哺母乳的寶寶發生 率也較低。除了兒童疾病之外,近年來國外的學者也根據最新的研究資料提出一個新的思維--早期嬰幼兒的營養是會造成其長期或終生健康上的影響,例如心血管 疾病以及肥胖。研究者針對全母乳哺餵的足月寶寶進行追蹤觀察,發現哺餵母乳可以降低血壓、膽固醇,並減少肥胖與糖尿病的風險。而針對早產兒的研究也發現, 即使追蹤到16歲,餵母乳寶寶的心血管風險因素仍較餵配方奶寶寶低,且餵母乳越久的,效果越顯著。這對現代人的健康影響很大,目前國人十大死因之中,心臟 疾病及腦血管疾病就分別位居第二和第三位,光是餵哺母乳就可以預防寶寶長大之後的疾病,可見得從出生就重視這簡單的養生之道對寶寶健康大有助益。

除了健康之外,每個家長自然希望寶寶頭好壯壯,而在腦部發育最關鍵的嬰幼兒時期,餵哺母乳會使得寶寶的腦部發展的 更好,這是學者總結多篇比較哺餵母乳和配方奶寶寶發展功能的研究後,發現哺餵母乳的寶寶智商較哺餵配方奶寶寶高出3.2分,在早產兒組,母乳讓寶寶變聰明 的差異更為顯著。餵哺母乳能夠有這麼好的影響,除了母乳本身包含了腦部發展所需的豐富營養外,哺餵母乳的這個行為本身也是關鍵,藉由哺餵過程中,媽媽和寶 寶的親密互動,可以使寶寶建立安全感,為健全人格發展奠基,並盡情的探索一切,這樣的親子互動也使得寶寶在發展過程中得到很多良性的刺激,對於腦部發展有 很大的幫助;筆者常常看到推銷傳單上寫著「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實際上,真正的起跑點也許從出生就開始了,而家長可以給寶寶最好的禮物,就是媽媽哺餵 寶寶母乳。

哺餵母乳對媽媽其實也大有好處,除了可以促進子宮收縮,減少產後出血,還可以降低乳癌,子宮癌及卵巢癌的發生率, 更重要的,一個全母乳哺餵寶寶的媽媽會用她每天消耗能量的25%來製造乳汁,所以有助於產後體型的恢復;就經濟層面來說,餵哺母乳是一項最劃得來的經濟行 為,因為不但可省去購買奶粉及沖泡奶粉裝備的費用,而且攜帶方便,也不必出門購買;餵母乳也是最環保的行為,不須再消耗土地和能源來準備奶粉及沖泡裝備, 也減少廢物和汙染。

~丹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讓她哭泣-準媽咪的前十大崩潰來源!

有生過帶過寶寶的人都知道,從一位浪漫少女轉變為新手媽咪的過程
有如唐三藏西方取經異常的艱辛困苦,但是常常會有些白色眼睛的人
硬要當壓垮駱駝 的最後一根稻草所以K力特地整理了自己當時的崩潰
經驗要分享
'別讓她哭泣-準媽咪的前十大崩潰來源!
第十名:裝熟,跟孕婦談夢想

記得懷第一胎糖糖時,遇到一位初入職場、在工作崗位正要發揮一番
野的少女問起我:「阿,那你現在都在幹嘛?」,如果不是本著要處
世和善的心早就翻桌不認人了雖然當時在家待產,但也是要掃地、拖地
、洗衣、買菜、煮飯、做家事的 反之 女孩婚前只要乖乖上下班打卡
在家當公主伸手要就有錢花的好命日子已不復在
能懂一個孕婦晚上睡不好,白天昏沈沈
還要挺著十多公斤的身子 在三十多度的大熱天
打著計算機為家裡張羅一切的生活嘛?這還其次,
孕婦手冊上每次孕期裡的檢查 都讓準媽咪們提心吊膽,抽血、
唐氏症篩檢、喝糖水、高層次超音波等等,都像超級瑪莉遊戲
要勇往直前的關關難過關關過 一般少女很難體會到這些的。
當然,每個孕婦的情況不一定相同
確信的是,準媽咪現在最想要的
是將肚子裡的小孩,平安的健康生下來阿~~~

第九名:跟孕婦&準媽咪談體重

每位孕婦的孕吐、賀爾蒙變化都不一樣,我就聽過有人三個月吐
到體重從48 掉到40kg,也有人一天要吃六餐,一餐要吃三碗飯
不吃就心悸,導致孕期整整胖30 kg。說真的,孩子健康不就好了嘛?
孕婦飲食民間禁忌一堆,這個不行那個不行,讓許多準媽咪都心慌慌
,但是哪個女人不愛美呢?不管如何,只要有心有一天就會瘦下來了
,套句嚴凱泰的話:你連吃都不能控制,那你還能控制什麼呢?所以
,現在多留給孕婦一點空間吧,媽媽開心小孩健康就好了。

第八名:停止分享經驗,停止話說從前

當過母親的人都知道媽媽很容易變得囉嗦(因為很多事情爸爸不管,
都要靠媽媽的一張嘴去唸,而且通常要講10次以上才會聽的懂),
但是如今資訊日新月異,從前的小孩都要喝配方奶、都坐螃蟹車,
這世代醫生已經建議新生兒喝母奶最好、坐螃蟹車並不會讓孩子提早走路
,反而是有害孩子的腿部骨骼發展,這些資訊準媽咪都會去搜尋更新,
實在不需要你的舊觀念砲轟。每個孩子的氣質也都不一樣,
妳的孩子會自己吃多睡多,也不代表每個小孩都跟你的一樣,
所以最簡單的方法是,既然準媽咪沒有要問你的意見
那就乖乖把自己的嘴巴閉上吧。

第七名:當三姑六婆,愛管孕婦何時要生下一胎

孕婦這胎都還沒生出來,產台那關還沒過,就急著問人家何時生老二。
這種情況我自己不只遇過一次,而且諷刺的是,會問這些話的人,
通常都是沒自己帶過孩子的人!!!一個小孩從出生起,
要投注在他身上的時間與金錢根本無法比擬,說實話,
到現在K力每天坐在客廳放鬆看電視的時間都不超過半小時,
因為都要帶著糖糖,煮飯、做家事、教她吃飯、讀繪本、畫畫、
練習學步車都滿到做不完了,地獄般的傭人生活還沒撐過去,
就急著問我何時要生下一胎,現在懷孕5m了,居然還問我要不要再生!!!
真的會讓所有媽咪們噴火阿~~~

第六名:比體重比身高比頭髮比牙齒,比比比,什麼都愛比

一樣,孩子健康就好了!誰看過一個健康的十歲小孩沒牙齒沒頭髮不會走路嘛?
今天一直比較誰的小孩吃了三碗飯,誰的小孩十個月就會走路?
誰的小孩考了100分?這些比較真的有意義嘛?
去培養孩子真誠正直勇敢正面思考等等的人格個性,對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人性愛比,當初在醫院月子期間,隔著玻璃窗去探視糖糖時,
就真的不斷聽到許多人說:「喔,我們的比較重,你看看旁邊那個嬰兒好輕」
、「我們的頭髮又黑又濃,旁邊那個都沒頭髮」、
「我們的很白,旁邊那個怎麼黑成這樣」...等等的,
大人愛爭高低連新生兒也不放過,殊不知,一堆產婦就在你旁邊啊!

第五名:奶奶是禁忌,母奶配方奶一樣好

每位母親都想給自己寶貝最好的第一份禮物-初乳,所以即使產後身體待恢復
,仍努力的摸索哺餵母乳這條路,石頭奶、乳腺炎、追奶拚命喝補湯、
乳頭破皮、擠出木瓜牛奶、嚴重的化膿開刀引流,這些或多或少都要經歷到。
不是產婦或者沒有經驗的人,那至少多給予這些新手媽咪鼓勵吧,
不要去追問她為什麼不餵母奶、為什麼不餵配方奶,
新手媽咪一定是有她的理由才做這些決定的
實在不需跟你解釋
(睡覺時間都不夠了還要解釋給你聽,這麼想知道的話請自行姑狗好嘛)。
當初自己在母乳這條路也是撞的頭破血流
(可參考我的奶量破2000ml的減退奶方法),還聽到外人在看我溫奶的時候
說:「這麼稀有營養嘛?會吃的飽嘛?」
當下心情真的真的真的很想把她從四樓丟下去,好險那時理智沒斷線....拜託,
請有自知之明一點,身為外人就不要評論寶寶喝奶這件事了!!!

第四名:管東管西

產婦不要洗頭、不要吹到風、不要吃冰飲、不要亂喝水、吃的食物要油要補...
等等這些禁忌,都是因為以前生活環境不潔,工作勞力居多營養不夠所致,
但是時代不同了,現在上網查一下都會知道這些舊方式不適用這年代的產婦
,可是偏偏會做功課的人很少,會管媽咪的人很多!!!
曾經聽到學姊產後被告知一個月不能洗頭,天啊,
光聽到這件事我就可以想像聞到那臭頭味了,真不知道當初她怎麼走過來的。
每個媽媽體質都不同,現代人生的少,其實很多準媽咪都喜歡產前看個中醫,
把脈檢視自己適合什麼樣的月子方式,所以不需要外人的監督關心啦!

第三名:要求媽媽要Open milk

考過PADI 潛水執照的人都知道第一階段是Open Water Diver,
但是生了小孩K力才知道原來當媽咪的第一階段是Open Mother Milk ?

糖糖是我們雙方家族的第一個孫子,新鮮感加上好奇心,
讓親朋好友都很想知道媽咪要怎麼餵奶,結果居然就大剌剌的睜眼盯著看
,還要自己裝害羞的躲進小房間餵奶,其實當下讓我內心好受創阿,更甚者
,聽到小孩子哭,也要跟著跑進房間看看怎麼餵奶的,
搞的媽咪我常常默默餵奶默默哭泣.........
唉,生個小孩後連胸部都不是自己的了。而且這情況似乎屢見不鮮,
還曾經聽過有公公不準媳婦鎖房門,所以常常開門去看餵奶秀(根本是變態了吧)
,逼的媳婦不得不斷母奶改餵配方奶,親愛的親朋好友長輩們,
你眼中這位新手媽咪也是一位羞答答的少女不是黃片女優好嘛
請留給媽咪多多多一點隱私吧!

第二名:急著月子期間去觀光探房

生完老大在月子中心時,才知道母奶媽媽真的很忙很忙,
每天白天和晚上的一點五點九點
要去餵奶一個鐘頭(6hrs)+抓時間吃三餐+兩份點心(3hrs)+
還要自己按摩擠奶洗奶瓶(6hrs)+上廁所清洗傷口擦澡(1hr),
只剩下斷斷續續的八個小時能夠休息,扣掉不可能一躺就入睡的時間,
真的能睡覺的時間只有五個小時,這期間如果遇到親友把月子房當做觀光工廠
,產婦還要撐著睏意的陪笑陪聊天,我想所有產婦只會越來越憂鬱吧。

當時聽到其他產婦,因為另一半把月子房間當做招待室,讓她無法好好休息
,奶量驟降變得只能餵配方奶,讓人生氣這老公真白目!所以,
沒生過孩子或者喜得金孫的阿公阿嬤們
(我生過所以除非朋友需要幫忙,不然絕對不會在月子期間探視產婦),
不要樂吱吱的一群衝去月子房,還要白目的叮囑產婦多休息
(讓她不能睡覺的就是你阿)

PS::當初對於想送祝福禮物的親友們,其實只需要傳個簡訊告知月子後拜訪
,我就會登記下來待滿月後送彌月蛋糕,身體恢復後也能大家一起好好聊聊天聚會

第一名:搶孫搶小孩,請讓媽媽決定要怎麼帶孩子

「敢為孩子先,為愛恨繾綣千年」

前九個來源,都會隨著時間慢慢的淡化釋懷。但是第一名 - 搶孫搶小孩,
絕對是對於所有剛拚命生下寶寶的產婦,她們最痛恨的事情。
想當初K力的媽媽也是這樣,婆婆一句:「你去工作吧,我幫妳帶小孩」
,然後抱著懷中還在喝奶的我們,從此就是南北分離。那個年代,
有幾個媳婦膽敢違逆婆婆的指使呢?造就了一輩子解不開的結,
讓父母錯過孩子牙牙學語的童年,好笑的是,這樣的八點檔情結,
到現在都還是發生在我們身邊,其實只要問一下,
就會發現沒有幾個媽媽真心感謝婆婆幫忙帶孩子的,
因為畢竟兩代養育的觀念有落差,但是婆婆都只會用''舊''方式帶孫子所致
,因此,為了避免未來當夾心餅乾,
建議丈夫們都要問問準媽咪:「未來想怎麼帶寶寶?」
不管母親的決定是托嬰、保母、全職帶小孩、還是給長輩照顧,
都請把孩子的決定權交給媽媽,而不是孩子的阿嬤。

看完了這前十名,也許有人會問,難道孕婦準媽咪都這麼難伺候嘛?
說實話,沒錯,就是這麼難伺候,一位少女轉變為少婦的心理歷程波折很大
,加上賀爾蒙影響,其實連本人都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聽過朋友因為一碗35元的黑糖挫冰而淚灑南台灣,
K力也曾經為了最後一包的手工水餃被腦公煮破,而哭到不能自己.......
所以,給這些準媽咪多點空間吧,等一段時間過去,問題都漸漸解決後,
她們就會重新回到陽光下的。


~丹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孕時期

托腹帶是在外出需要走很久時才需要穿,在家裡面走動或是睡覺時就不需要穿。在懷孕後期大約32週開始,症狀會越來越明顯,如果有這些不適症狀,就應該考慮藉由托腹帶來幫助支撐,以緩解症狀。大約有一半的孕婦,懷孕後期均會因為肚子變大而發生上述不適。


不是所有孕媽咪都要用到托腹帶,使 用托腹帶能達到支撐下腹、提高腹壁肌肉力量的效果,每位孕婦腹壁肌肉的強度不同,有些強度不錯,肚子凸的不會很明顯,而且也不容易有妊娠紋,所以始終不需 用到托腹帶;但也有些孕婦身材較矮小,或腹部肌肉過於鬆弛,增大的腹部容易向前下方形成「懸垂腹」,造成身體重心往前移,影響到活動,這些孕婦最好就能使 用托腹帶。


職業婦女越來越多,很多媽咪懷孕後仍要繼續上班,甚至一直到生產,這些上班族孕媽咪因工作關係,更容易出現前述不適症狀,例如在百貨公司上班,必須久站的媽咪。


懷雙胞胎的媽咪,子宮大小及肚子承受重量比一般孕婦大,也很需要托腹帶,而且可能要比其他孕婦更早使用。


孕期體重增加太多,負擔一定比一般孕婦大,因此,除了使用托腹帶幫助緩解不適之外,更要從根本問題加以解決,包括食物選擇以及飲食調整,讓體重增加控制在正常範圍,整個孕期最好體重增加在11~15公斤的範圍內。

產後


剖腹產後可視情況使用幾天束腹帶,一般產婦在做月子期間使用束腹帶,反而會增加日後發生尿失禁、子宮脫垂的機率。

婦女產後使用束腹帶的情況相當普遍,使用者的理由不外乎束腹帶有助緊縮產後鬆弛的腹肌,其實這麼做非但無助產後塑身,就算有,也只是暫時的假象而已,還對產婦健康有害。

至於道理很簡單,產後的肚子就像一個鬆垮的氣球,用束腹帶綁住腰腹部就好比將一個原本施力點分散的圓形氣球束成長形;如此一來,升高的腹壓只會使得尚未復原的骨盆底肌肉更集中向下推,進而增加或加重產後發生漏尿、子宮脫垂的機率及嚴重程度。

唯一例外的情況是,剖腹產產婦為了壓迫傷口避免滲血,可在徵詢主治醫師的意見後,適度使用一到兩天的束腹帶。

其實人體的組織是很奇妙的,就像撐大的子宮產後會漸漸恢復原來大小一樣,肚皮也不例外。只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生過小孩的婦女想完全恢復小姐時代結實的腹壁,確實不容易。

產婦做月子期間應儘量躺著休息,有空多練習凱格爾骨盆體操(陰道及肛門四周肌肉的收縮、放鬆練習),便可有效預防產後漏尿及子宮脫垂。至於倒立也有助預防子宮脫垂的說法,則純屬無稽。

針對產後瘦身與塑身,即使是坐月子期間,產婦飲食也只須符合均衡、新鮮原則即可,過度油膩甚至刻意進補都沒必要;除了飲食,產後三個月開始配合運動訓練腰肌與腹肌,才是兼具健康與效果的王道。
 
 
 

~丹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宝宝吃饱的信号竟是这样,妈妈能明白么

有很多妈妈在哺乳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如宝宝在母乳过程中睡着了,或是乳头凹陷宝宝吃母乳费力等等的情况,但有不确定宝宝是否吃饱了。

其实,多观察一下小宝宝,就可以发现,宝宝在吃饱母乳的时候会有一些细微的不同变化,不知道各位妈妈有没有注意到呢?

宝宝吃饱的信号竟是这样,妈妈能明白么

(1)精神状态母乳充足时,在宝宝吃奶的时候能听到“咕嘟、咕嘟”的吞咽声,吃奶后宝宝心情愉快自如代表宝宝已经吃饱了,但是宝宝正在吃奶母乳过程中会突然放掉奶头啼哭,或者吃奶后睡不到1个小时,就醒来哭闹,这表示宝宝没有吃饱。母乳时间一般15至20分钟为宜。

宝宝吃饱的信号竟是这样,妈妈能明白么

(2)大便形状。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大便呈金黄色软便,每天大便2~4次,这表明奶量充足,婴儿吃饱了。如果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量少,并呈绿色泡沫便,这说明母亲的奶量不足,表示宝宝没有吃饱。

宝宝吃饱的信号竟是这样,妈妈能明白么

3) 体重状况宝宝体重按正常发育增长往往能表明宝宝是吃饱了还是饥饿。看宝宝体重达到了相应阶段宝宝体重的正常值;如果宝宝的体重会日益增加,发育良好。母乳 充足,婴儿吃得饱。如果婴儿的体重增加,达不到上述标准,而且相差较大,在排除了疾病之后,多说明奶量不足,婴儿吃不饱。

宝宝吃饱的信号竟是这样,妈妈能明白么

(4)大便次数 宝宝纯母乳喂养宝贝大便呈金黄色,呈软膏样便次数应达4-6次小便7-8次以上,是奶量充足,如果单纯依靠母乳喂养,在不添加任何其他辅助食物时,婴儿的24小时小种表现。如果每天24小时的小便次数不足5次,就说明奶量不足,婴儿没有吃饱。

宝宝吃饱的信号竟是这样,妈妈能明白么

(5)睡眠时间 宝宝出生后大部分时间都在睡眠中,平均16-18个小时,具体时间长短与宝宝的体质和父母睡眠时间长短(遗传因素)有关。只要宝宝本身精神状态好,食欲正常,无消化方面问题,体重增长良好,家长无须顾虑,让宝宝自己决定睡眠时间好了。

宝宝吃饱的信号竟是这样,妈妈能明白么

(6)打嗝溢奶 宝宝在吃完母乳后会打嗝的,一方面是说明宝宝吃饱了,还有一方面是。预防宝宝溢奶,宝宝在吃母乳的时候会有一部分的空气吸入,所以说宝宝会有腹胀或是放屁的存在的。

~丹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體操運動員
隨著寶寶的運動神經越來越發達,他可能會在吃奶的時候嘗試各種動作,甚至嘴裡含著頭頭,把身體轉個180度。
應對技巧:
可以把寶寶放進背巾裡,這樣他就不會亂動,而開始專注地吃奶了

嘗試用搖籃式抱姿餵奶時,把他的雙腿夾在你的身體和胳膊中間。
2.「一心二用」寶寶。
有時寶寶吸可能幾分鐘的奶, 睡一會兒,然後再吸幾分鐘,再睡過去,這種情況主要發生在頭幾周。
應對技巧:
如果寶寶體重增加正常,你也有時間陪他耗,那就打開音樂,翹起腳享 受這段延長的餵奶時光吧,這個階段很快就會過去。

 


3.分心先生
寶寶在2〜6個月大時,有時候會出現吸一分鐘,鬆開一會兒,再吸 一分鐘,然後再鬆開一會兒的狀況。
技巧:
這種煩人的情形其實跟寶寶的視力發展有關。這個年紀的寶寶已經能夠看清屋子裡的東西,注意到走過的人,很容易分心。
媽媽應該選擇一個比較安靜、光線不是很強的地方餵奶。
4.馬拉松選手
寶寶吃起奶來沒完沒了,面對媽媽的乳房,他總是舔啊,吸啊, 撫摸啊,偎依啊,大大拉長了一頓飯的時間。
有時他轉過頭去,好像要吃完了,卻還是在那裡咂咂嘴,伸個懶腰,然後捲土重來。
技巧:如果你有的是時間,寶寶又有興趣,不妨好好享受吧,因為給寶寶餵奶的這段時間轉瞬即逝。
5.傲嬌型
總是一副興趣不大的樣子,愛吃不吃,吸奶也總是不慌不忙。
技巧:
趁他清醒和咂嘴巴的時候,抓緊餵奶。有時,改變餵奶姿勢可能會好一些,選擇一個你們雙方都滿意的姿勢。
有醫生建議,多讓這樣的寶寶裸露身體,在媽媽裸露的胸脯上躺一躺,情況可能會有改善。
6.速食愛好者
他們可能吃兩分鐘奶,就急不可耐地玩別 的去了。
這些初學走路的寶寶會有那 麼一段時間,要像小寶寶似的一天吃 很多次,每次吃很短的時間。他們需 要經常給自己加油,才有精力在屋子 裡探索新東西,這種速食習慣也會越 來越有規律。
7.悶聲發大財寶寶
一旦接近乳房,就牢牢含著,有力而專心地吸吮,10~20分鐘就吃飽了,吸吮的興趣也沒了。這種孩子最好帶。

~丹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哺餵母乳的好處:

一.營養與加強幼兒抵抗力

二.母嬰之間的親密關係

三.母嬰之間親密愉悅的感受

四.有利於幼兒口腔的發展

五.提高寶寶語言神經發展能力

六.生長激素促進孩子大腦的發育

七.母親自身的健康

八.寶寶消化道以及其他器官發展與成熟度

九.母親自然的瘦身體重減輕

十.衛生又能隨時保持適當的溫度

十一.經濟實惠  減少家計負擔

~丹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女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台灣生產環境落後世界20年,剖腹產率高居世界第三,近乎100%的孕婦被灌腸、吊點滴、剪會陰,而且半數生產有藥物介入,生產標準程序幾乎完全違反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與世界潮流逆勢而行。台灣這麼多的醫療介入生產,有換來台灣母親和孩子的平安嗎?

  康健雜誌52期 文/司晏芳

  33歲的淑芳(化名)回想去年9月生老二,餘悸猶存。她發誓,下一胎要剖腹,她只想儘早結束生產,絕對不要在醫院產房待太久。


  淑芳一入院,就被帶去剃陰毛、灌腸、打點滴,從上午9點到下午4點生下寶寶,平躺在病床上待產整整7小時。因為,肚皮一直綁著胎兒心音監視器的環帶,手臂吊上點滴,連翻身都難。

  這中間,她不習慣在床上躺著用便盆解小便,想下床上廁所,護士小姐大聲喝斥:「你下來幹嘛!萬一沒測到寶寶心跳怎麼辦?」

  淑芳從一入院就被限制不可以吃東西,連喝水也不准,到了下午,她覺得自己快虛脫。可是,陣痛正密集加劇,她沒有體力,疲憊到連呼吸口令也做不來,出聲喊痛。護士冷冷地說:「誰沒生過小孩,怎麼那麼怕痛!」

  待產的7小時,醫生連一次也沒有出現。當淑芳感覺寶寶胎頭快出來,護士卻用手指在陰道口擋住胎頭,遲遲不肯讓寶寶出來,護士堅持「要等指定接生的主治醫師過來」。

  淑芳苦苦哀求,隨便一個醫生來都可以,甚至對著護士大喊:「你手放開,我自己可以生!」

  就這樣,她和護士僵持了二十多分鐘,醫生終於出現。她沒想到,醫生先用手指把胎頭頂回去,接著在會陰剪一刀,才讓寶寶出來。

  醫生的話一字不漏地傳進她耳中:「拜託,別叫了!有那麼痛嗎?好像我很不會接生。」

  淑芳回到家做月子,每想起生產的痛苦與屈辱,就哭一回,整整哭了一個月。

  *********

  在台灣,淑芳的生產經驗並不算特例,許多生產過的女人都有類似痛楚與委屈的回憶。

  今天,台灣有99%的孕婦在醫院生產。曾擔任WHO(世界衛生組織)婦幼健康部主任的韋格納醫生(Marsden Wagner),指著關於台灣產科作業流程調查的每項數字,直呼:「你們的生產介入了許多不必要的醫療。」

  他負責評估全球45個工業化國家婦幼衛生,已有15年。看著台灣剖腹產率、會陰切開率等數字,他頻頻搖頭,「這是我見過最糟的狀況!」

  但是,當記者拿著這些數字詢問多位台灣婦產科醫生解釋原因時,醫生們卻振振有辭地說:「生產是件危險的事,這一切醫療介入都是以安全為最大的考量。」

  但是,這麼多的醫療介入生產,我們真有換來台灣母親和孩子的平安嗎?

  答案恐怕令人不安。當其他國家的嬰兒死亡率逐年下降,台灣嬰兒死亡率 卻在上升,從1990年的千分之5.3提高到2001年的千分之6。

  而台灣孕產婦死亡率徘徊在十萬分之七附近,和十年前一樣。

  醫療介入生產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剖腹生產。以2000年為例,台灣剖腹產率高達34.47%,排名世界第三,僅次智利、巴西,相當每3個孕婦就有1個是剖腹生產。

  WHO建議剖腹產率應在10~15%,有科學證據的醫學則支持剖腹產率應當控制在12%,死於生產的媽媽和寶寶數目才會降至最低,但台灣剖腹率足足高出2倍之多。

  前WHO婦幼衛生部主任韋格納醫生再三強調,「檢查一下你們正在做的和有科學證據的做法,差距有多大。這是為什麼台灣死在產檯上的女人和嬰兒死亡數字沒有改善的原因。」


  
會陰切開術 : 台灣女人難逃一剪?


  在台灣,孕婦常規剃毛是為了會陰切開術做準備,被視為可以降低會陰傷口感染、方便縫合傷口,但這項說法沒有任何科學證據支持。

  相反地,WHO在1996年公布「正常自然產照護作業規範」明白指出,常規剃毛非但不會降低感染,甚至可能會提高孕婦和生產照護者感染愛滋(HIV)病毒和肝炎病毒的機會。


  會陰切開是為了怕會陰擋住胎頭出來,寶寶卡在產道太久會缺氧。有科學證據的醫學則說,少於20%的女人需要會陰切開。

  根據調查,台灣會陰切開率高達98%,韋格納醫生更質疑,「難道,台灣醫生認為每個女人都需要幫忙剪一刀,才生得出孩子來?簡直是落後20年的做法。」

  台灣的醫生普遍認為,如果不剪,會陰還是會裂,自然產撕裂的傷口比剪的傷口更難縫,而且以後容易尿失禁。

  更有醫生將責任推給台灣的女人,台灣女人陰道比國外女人緊,產前又不愛做運動,會陰比較沒有彈性,而且產婦怕痛會要求醫生剪。

  但是,其他各國會陰切開率年年下降。英國的會陰切開率從20年前的5%降到14%,美國也從25年前近100%下降到10年前的70%,持續再降到目前的33%。

  3年前,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建議不該常規剪會陰。美國《婦科與產科》期刊批評,美國的會陰切開率仍有3成,還是太濫用。

  早在1993年,《刺胳針》期刊即有研究指出,常規會陰切開(每個都剪)比選擇性會陰切開(等有必要剪再剪)更容易造成撕裂傷,而且產後會陰更疼痛。

  此外,多篇研究證明,接受會陰切開的婦女比會陰自然撕裂的婦女在產後3個月發生性交疼痛的比例更高,而且還會提高發生尿失禁的機會,因為泌尿道及骨盆底肌肉強度會變弱。

  為此,台灣也展開本土性研究,結果和國外一致,常規會陰切開所造的撕裂傷更嚴重,產後24小時更疼痛。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助產所劉宜芳針對桃園壢新醫院婦產科唐雲龍主任64位產婦所做的研究發現,常規會陰切開的撕裂傷主要是2度裂傷,傷及肌肉層需要縫合。

  但是,選擇性會陰切開的撕裂傷則主要是1度,僅傷及表皮,並不需要縫合。

  而且,常規會陰切開組的疼痛分數明顯高於選擇性會陰切開組,兩組的寶寶在健康評分上是沒有差異的。

  參與此項會陰切開術研究3個月,擁有12年婦產科主治醫師經歷的唐雲龍主任說,「我過去習慣剪,因為打從做住院醫師起,老師就這樣教的。」

  但是,他現在儘量能不剪就不剪。「改變是需要勇氣的,」他說,「當我知道參與研究的產婦反應不剪比較好,我才敢改變,因為傷口是在媽媽身上。」

  唐主任每月接生二十幾個,去年剛開始試了幾個不剪的,孕婦的會陰反而撕裂得厲害,還要縫上個把小時,他邊縫心裡還很嘔,「早知道就剪了。」

  但是,一個月後,他發現有心嘗試,抓到技巧,不剪沒有想像的那麼難以接生,「像打高爾夫球一樣,時間久了,自己就抓到那種感覺,」唐雲龍形容。

  他表示,關鍵在於要「等」,會陰的延展性才會出來,因為自然生產就是慢慢來。


  「其實,產檯上的產婦痛得失去理智,根本沒力氣理會醫師剪不剪,」唐主任說。


  在產檯上,他以前習慣剪,接生一個要花2~3分鐘,現在他會想幫助媽媽保護會陰,等到有必要再剪,多等上5~10分鐘左右。

  
常規灌腸有必要嗎?


  在台灣,除了剪會陰,灌腸、禁食、吊點滴,也被視為生產的常規作業流程。

  醫生的說法是,生孩子是在血戰中求生存,如果沒有灌腸,孕婦一用力大便就出來,還要跟大便糞戰,會造成媽媽傷口和寶寶的感染。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系副教授高美玲回憶前年生老大,她一入院就被灌腸,但待產了兩天生不出來,最後不得已剖腹生產,但她在術前反而不必再灌。「我豈不是入院就白白被灌了一次,」她說。

  1980年代的研究指出,絕大多數孕婦就算沒灌腸,在產檯上是不會發生大便跑出來的情形,只有極少數會發生,而且就算有,也不會影響孕婦會陰傷口或新生兒的感染。

  從未聽聞過生產需要灌腸的英國婦產科醫師葉學淵,聲調提高地說:「既然灌不灌腸,都不會影響媽媽和寶寶的感染率,為什麼所有孕婦都要灌腸?意義何在?」

  他直言,怕萬一有個孕婦在產檯上大便,充其量只影響產檯乾不乾淨,也無關媽媽和寶寶的安全,竟然把所有孕婦都灌腸,這代價未免付得太高。

  WHO把常規灌腸視為對孕婦有害、無意義的,甚至是該被淘汰的做法。

  
台灣女人餓肚子生小孩


  台灣醫生普遍以為,最好空腹來生孩子,因為他們把生產認定是危險的事,隨時有可能需要緊急剖腹生產,如果沒有空腹,會增加全身麻醉的風險。

  但是,台大麻醉科醫師王明鉅表示,剖腹產在預定手術前8小時空腹就可以。以自然產而言,為了少數孕婦可能需要緊急剖腹產,在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媽媽和寶寶有危險,要求每個孕婦禁食,實在不合理。

  以台北市立婦幼醫院為例,產房待產室門口海報貼有「待產飲食須知」,鼓勵待產孕婦多喝流質食物,像豆漿、牛奶等。產房護理長黃鶯滿說,「不吃不喝,哪來的體力生產?」

  而且,產程愈到後來,愈需要體力。頭一遭生孩子的孕婦,產程平均可能要12~14個小時,而生過孩子的女人,產程也可能有6~8個小時。

  孕婦一用力,容易口乾舌燥,喝水潤潤口,會滿舒服。「但是,醫院禁食是連水都不可以喝,其實滿殘忍的,」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系副教授高美玲說。

  
常規靜脈注射:有必要挨一針嗎?


  當台灣的孕婦一入院就被禁食,不能吃也不能喝,沒有人知道孕婦到底什麼時候會生,所以醫生用靜脈點滴為她們補充能量,以免脫水。

  其實,那瓶點滴裝的是葡萄糖水,「如果,孕婦自己喝水就可以,為什麼要打點滴?」高美玲問。

  在台灣,99%的孕婦會被吊上點滴,令人擔心的是,媽媽和寶寶反而因此承擔了不必要的風險。研究指出,靜脈注射葡萄糖液會使孕婦的血糖上升,導致腹中胎兒血糖也跟著上升,而且胎兒臍動脈血液會變酸。

  如果,產程中靜脈注射超過25克的葡萄糖,刺激胎兒胰島素過度分泌,致使出生後,寶寶容易產生低血糖、乳酸上升的情形。

  因此,常規靜脈注射也被WHO視為有害、無意義,甚至是該被淘汰的做法。

  
常規持續胎心監視為了誰?


  在台灣,孕婦手臂吊著點滴,肚皮上綁著胎心監視器的環帶,孕婦除了平躺,還是只能平躺來待產。

  醫生解釋,這是為了隨時監測胎兒。「重點是,我怕被告,萬一出事,我才有證據證明,我已經盡力在做,」一位醫院婦產科主任也不諱言地說明他的心態。

  胎心監視器,用來記錄胎兒的心跳與子宮收縮的情形,對於高危險群孕婦,有必要隨時監測。但是,「台灣對每個孕婦都做持續性監測,是不必要的,而且沒有任何好處的,」韋格納醫生說。

  他指出,台灣的做法,只會提高剖腹產率。瑞典曾有一年把每個孕婦都裝上胎心監視器,那年的剖腹產率提高至以往的兩倍,隔年隨即取消此項做法,剖腹產率就回復到跟以前一樣。

  即使美國有70%的婦產科醫師曾經被提出一次以上的告訴,美國婦產科醫學會也不建議常規持續性使用胎音監視器。

  最糟糕的是,胎心監視器會把孕婦綁在床上。平躺待產,是最容易增加孕婦疼痛的姿勢,而且會減緩子宮收縮強度,不利產程進行。

  WHO的建議如下,如果胎兒心跳正常,應該每隔15~30分鐘,監聽胎兒心跳。

  除非是孕婦破水,而且胎兒產位還未固定,孕婦才需要臥床。

  如果,胎兒產位已經固定,即使孕婦破水,也可以隨意變換姿勢,應該鼓勵孕婦不要臥床,站立、側靠都有助於子宮頸口擴張,什麼姿勢舒服就用什麼姿勢待產。

  
你的姿勢好生嗎?


  韋格納醫生說:「評估一家醫院產科作業是否進步,光看他們的孕婦是採用什麼姿勢生產,就可以知道。」

  台灣現行平躺、兩腳跨高的生產姿勢,早在25年前,就被證明對孕婦是最疼痛、最不舒服的姿勢,而且對胎兒也不利。當孕婦平躺,胎頭會壓迫到和子宮相連的血管,減少供給腹中胎兒的氧氣量、養分。

  台北護理學院護理助產研究所長郭素珍拿出去年參訪維也納所拍攝的幻燈片,大聲說:「你看,歐洲製的生產椅還有扶手。國外女人可以坐著、蹲著生孩子,台灣女人可以嗎?」

  孕婦在產檯上,最常聽見:「用力推,用力推,就像用力大便一樣,」生產椅在椅子中間挖個洞,類似馬桶蓋,方便孕婦坐著、蹲著用力生孩子。

  研究指出,進入第二產程,孕婦上半身坐起,看得見自己肚子,以直立的姿勢來生孩子,會比平躺更有助於疼痛減輕,減少會陰撕裂、傷口感染。

  WHO建議,只要不平躺,孕婦用各種姿勢都可以,什麼姿勢舒服就用什麼姿勢生產。


  
你的生產用藥了嗎?


  在台灣生產的風險之一,還有一個就是用藥物催生、引產的問題。

  蔣玉華是個認真準備生產的媽媽,她和先生全程參加醫院產前媽媽教室,在家還看錄影帶練習。她前兩胎靠著藥物幫忙催生、止痛,「我不相信自己在沒有藥物幫忙下,我能夠承受得起自然產,」她說。

  3年多前,她進醫院生老二。待產沒多久,醫生說:「太慢了!我們抹點藥,幫忙快一點,好不好?」

  沒想到,玉華一抹藥,陣痛好快就來了,她的拉梅茲呼吸法完全跟不上,疼痛完全壓倒她。

  玉華直喊:「好難忍受!好難忍受!」護士跑來問:「要不要打止痛針?讓你不要那麼痛苦。」

  她連聲說好,但止痛針一打,胎頭就快冒出來。她急忙頂著大肚子換床,送產房,上產檯。慌亂中,她問護士,「小姐,我先生可不可以進來?」

  護士說:「不用,不用,等他進來,你早就生完了。」

  當時,玉華很無助,親人也不在身邊。她覺得自己很笨,平常練習那麼久,臨到生產竟然派不上用場。

  等到她一生完,止痛針藥效發作,從下午1點多昏睡到半夜,才被921大地震搖醒。


  根據調查,台灣有63%的女人在生產中用藥催生或引產。「這是極端危險的。台灣的醫師竟然認為,半數以上的生產需要靠藥物,不相信台灣女人有能力自己生產,」韋格納醫生說。

  但是,台灣的醫生理直氣壯辯解,醫師沒辦法一直等在產房,沒人知道孕婦到底什麼時候生。如果不用藥,我怎麼控制時間?全部都擠在待產室不生,後來的孕婦怎麼進來?我還要不要回家?

  韋格納醫生反問,你們的醫師有清楚告知孕婦催產藥的副作用嗎?催產藥可能使子宮過度收縮而破裂,寶寶無法獲得充足的氧氣而死亡。

  他指出,藥物會讓女人痛苦。催產會加速產程,容易使胎心監視器出現異常的情形,提高剖腹產的機會。

  「自己進入產程的,比較有可能自己出來;如果一開始就用藥物引進產程的,往後也比較可能靠醫療介入才出得來,」英國皇家婦產科醫學會員葉學淵說。

  雖然,引產通常被視為是安全的,但可能發生產程延長、絨毛羊膜炎、死胎和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特別是對之前剖腹生產的婦女會有子宮破裂的危險。

  在英國,用藥引產是需要謹慎評估的。英國婦產科醫學會建議,超過預產 期40週,醫生還會再和孕婦討論,再等上7~10天,才考慮引產。

  
剖腹產對母子安全嗎?


  新生兒科醫師最怕聽到小兒加護病房住進來的寶寶,呼吸「一嗨一嗨」聲,翻病歷發現,原來是剖腹產的。

  雖然寶寶的出生體重、週數正常,但小兒科醫師最擔心,剖腹產寶寶沒有經過自然產的產道擠壓,肺還泡在羊水裡面,就被剖出來,引發新生兒呼吸窘迫,引起持續性肺動脈高壓的併發症。

  「以目前台灣新生兒照護水準來說,持續性肺動脈高壓的死亡率還有三分之一,」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穆淑琪說。

  她建議,孕婦優先考量自然產。如果是符合適應症要剖腹產的孕婦,也最好等到寶寶告訴媽媽,「我熟了,我要出來,」出現子宮收縮、破水或落紅等產兆,再來剖腹。

  剖腹產,在緊急狀況可以挽回母子的性命,但也有其風險。從《英國1998年孕產婦死亡率報告》來看,剖腹產孕婦的死亡率是自然產的6倍,即使是沒有任何適應症的選擇性剖腹產,死亡率也是自然產的2倍以上。

  此外,剖腹產也比自然產的產後出血量大、傷口感染的機率高,產後的恢復時間也長。而且,剖腹產還會提高婦女子宮沾黏、子宮外孕的危險性,往後可能不孕。

  
生產不是生病


  一個星期六的下午,上百人的媽媽教室座無虛席,台上站的是醫學中心產科主任。他大談,剖腹產手術日益精進,安全無虞,他的夫人三胎都是剖腹產。

  「即使是我太太,她也會照這套作業流程來自然產,」醫學中心的婦產科主治醫生表示,「我不願意任何不確定因素發生在她的生產,就像氣象預報是陰天,我要把雨傘準備好。」

  他身旁坐著兩位即將臨盆的孕婦,她們是擁有數年經驗的產科護理師也頻頻點頭稱是,「剃陰毛、灌腸、打點滴、持續綁著胎心監視器、禁食等等,我們自己的生產也要照著來一遍。」

  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去年在台北市的母嬰親善醫院擔任9個月婦產科住院醫師葉學淵回憶,他讓待產的孕婦喝口水,竟然被其他醫護人員大聲喝斥,他追問,「為什麼待產要不吃不喝?」得到的答案:「這是我們醫院的習慣。」

  「台灣醫師、護士不知道沒有醫療介入的生產是什麼樣子,」


  韋格納醫生搖頭大嘆,「他們無法看到他們採用的措施造成的深遠影響,猶如水中的魚兒見不到水。」

  
龐大的生產浪費


  在韋格納醫生的眼中,台灣以安全為名的常規產科作業,不但沒有科學根據,反而對母嬰有害,甚至是龐大的醫療浪費。

  在2000年,台灣有30萬名新生兒,剖腹產率近35%。他直指,其中有6萬9千個是不必要的剖腹產,健保浪費了10億新台幣在不必要的剖腹產上。

  中研院、衛生署也正委託婦產科醫學會進行「非必要性剖腹產的件數及其成本的分析與研究」的本土研究,國內學者保守估計,台灣每年不必要剖腹產高達3萬5千件,浪費超過3億5千萬元。

  韋格納醫生和國民健康局長翁瑞亨會面時,極力建議翁局長詳加調查,為什麼台灣半數以上的婦女需要用藥催生引產,看看到底有多少是不必要的藥物浪費。

  除此之外,近乎百分百的灌腸、吊點滴,代表近30萬個甘油球、點滴針頭都是不必要的。還有,23萬4千名孕婦接受了不必要的會陰切開術,在會陰多挨一剪,白疼了。

  「剖腹產、胎心監視器、會陰切開術等等,這些醫療技術不是不可以用,但是為什麼不好好評估每個孕婦狀況,等有必要用再用?」葉學淵醫師問。

  「生產不是生病,」葉學淵強調,把每個孕婦都當成高危險性的案例來處理,有這個必要嗎?

  他質疑,台灣有給孕婦第一流的服務?台灣孕婦的需求被滿足了嗎?

  早在1994年,英國衛生部部門發表名為「分娩的變遷」的生產照護政策,強調生產以孕婦為焦點,提供孕婦知識,協助孕婦做決定。

  兩年後,WHO公布了「正常自然產照護作業規範」,也強調生產應以孕婦為焦點,提供她充足的訊息與說明,由孕婦決定生產過程她要什麼、她不要什麼。

  葉學淵解釋,給孕婦生產的自主權,在有選擇的時候,給孕婦選擇,而不是醫生習慣怎麼生就怎麼生。

  在生產過程中,台灣孕婦的疼痛、焦慮、不安有獲得解決嗎?除了藥物和剖腹產,台灣醫生還能給孕婦什麼?

  
生產由你作主


  在2001年,台灣新生兒數目約26萬,相當每天有712個孕婦生產。台灣孕婦,台灣人的母親,有沒有獲得正確的生產指導?孕婦在生產過程舒不舒服?

  對於上述問題,台灣婦產科醫生的回答,不外乎下列兩種,「我無能為力」、「不關我的事」。

  一名執教於排名全國第一的醫學院婦產科教授說,我同意台灣生產過度醫療化,但醫生不是唯一該負責任的人。

  他的學生,現任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明白指出,改變台灣產科常規作業流程,不會是婦產科醫學會的工作。

  韋格納醫生說,「能夠扭轉台灣生產過度醫療化的人,唯有台灣女人自己。」

  他舉紐西蘭為例。15年前,紐西蘭的剖腹產率是20%,但現在降至一半,只有10%,會陰切開術率之前是50%,但現在少於20%。

  這一切,歸功於婦女團結的力量改變醫療體系。紐西蘭婦女組成團體,不斷奮鬥,捍衛自身的健康及生產權益,進而成功改變生產環境對孕婦的照護。

  當愈來愈多台灣女人會問,「我要為我自己的生產做什麼」、「我希望有什麼生產經驗」,願意花時間準備,積極參與生產的同時,台灣醫生也應該提供孕婦正確、充足的生產知識和訊息,由孕婦決定生產過程她要什麼、她不要什麼,為台灣女人提供一個更安全、舒適的生產環境與過程。

~丹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破除哺乳5大迷思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世傑


迷思1:擔心無法製造足夠的奶水哺乳?
不正確。大部分婦女製造的奶水比寶寶所需要的多。事實上,生產過量的奶水是常見的。寶寶體重增加緩慢或體重減輕,並不是因為媽媽無法生製造足夠的奶水,而是寶寶沒有吸到乳房中的奶水。

 

迷思2:母乳6個月後就沒營養?
添加副食品並不表示母乳已經沒有營養了,而是寶寶必須獲得更多熱量及營養素,並學習成人飲食、訓練咀嚼及吞嚥能力。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母乳應餵食到寶寶2歲以上,雖然1歲以上的寶寶,就要以成人飲食為主,但搭配母乳可讓營養更完整。

迷思3:餵母乳寶寶不容易獨立且較黏人?
餵母乳對於寶寶的人格發展,確實有極密切的關係。根據研究,由於餵母乳時寶寶有較多被母親擁抱的機會,可以提供寶寶安全感,成長之後反而較不會哭鬧,並且更加獨立。

迷思4:嬰兒喝母乳容易餓,不能一覺到天亮?
母乳的確是比較好消化的食物,因此吃母乳的寶寶餵食次數會較頻繁,若怕夜裡無法安眠,可採母嬰同室並學習躺餵技巧,當寶寶因飢餓清醒時,只要攬過寶寶、拉開上衣就可以哺乳,不一定要打斷睡眠。

迷思5:哺育母乳的婦女乳房會容易下垂?
以母乳哺餵寶寶,會讓乳房更加豐滿,而停止哺餵時,才有可能產生乳房下垂,但只要在懷孕與哺乳期間,穿著適合的胸罩來支撐乳房,並且多注意乳房的護理,給予適當按摩,就不用擔心胸部下垂,或者是尺寸縮小的問題。


 

~丹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母乳白天晚上成分不一樣

 

台灣新生報 記者蘇湘雲


白天、晚上,母乳成分不一樣,所以寶寶晚上喝母乳可幫助睡眠。

西班牙埃斯特雷馬度拉大學(Univer-sity of Extremadura)研究發現,母奶成分會隨小孩的營養需求作調整,因此,白天、晚上不同時段的母奶成分不盡相同。

研究人員分析母乳主要三種成分,有的成分可以刺激中樞神經系統,讓寶寶活力十足,有些成分則會幫助中樞神經系統放鬆,為寶寶助眠,研究人員以24小時時間觀測母乳成分變化。

結果發現,晚上八點到隔日早上八點所取樣的母乳樣本含有高濃縮物質,母乳成分出現明顯改變。研究人員克里斯提娜‧珊雀斯(CristinaL.Sanchez,)表示,「這項發現讓我們了解到,母乳可以幫助寶寶進入夢鄉。」

克里斯提娜‧珊雀斯補充,「你不會在晚上的時候還讓人喝下咖啡,讓寶寶喝母乳也是一樣的道理。白天含特殊成分的母乳會刺激嬰兒的活動能力,而晚上的母乳成分則會幫助寶寶休養生息。」

研究人員解釋,母親如果在晚上取母乳儲存,白天時將這母乳餵給寶寶吃,寶寶可能在白天就顯得昏昏欲睡。反之,寶寶晚上喝到白天製造的母乳,則會變得精力充沛。為了幫寶寶提供適當養分,晚上取的母乳應該讓寶寶在晚上飲用,白天所取的母乳就應該讓寶寶在白天喝。這項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營養神經科學期刊」(Nutritional Neuroscience)。總共有30位女性提供母乳樣本。

~丹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首先,骨盆底肌是什麼?在哪裡?為什麼骨盆底肌的強壯,對女人「實際」與「感官」生活都很重要?

骨盆底肌,位於核心肌群的底部,就像吊床一樣,兩端連接於恥骨和尾骨部位。由肌肉與其它組織組成的骨盆底肌,也的確像吊床一樣,把我們諸如子宮、膀胱、大腸等器官固定在軀幹內。

 

 

從這張我手繪的圖片,可以看到骨盆底肌大致的位置。女生的陰道、尿道、肛門,都會通過它,由此可知,如果骨盆底肌不夠強壯有力,對於日常生活會造成很大的困擾,當骨盆底肌開始失去功能時,可能會出現以下狀況:漏尿、陰道鬆弛、大便失禁(有的人是相反出現便秘困擾),或者更可怕的,子宮、膀胱、大腸脫垂!

如果先撇除以上比較嚴重的健康問題,由於骨盆底肌是核心肌群的一環,而肌肉組織與骨骼關節又是環環相扣,任何一處的肌肉失去原本該有功能與力量,都會影響身體整體的活動!記得,保持骨盆底肌的強韌,持續訓練它,也是幫助身體姿態保持在正確中線的不可或缺運動之一。

筋肉媽媽額外補充:

關於陰道鬆弛,由於陰道「靠近外部的前三分一」為骨骼肌,許多運動都能夠改善這部位的肌肉緊實度;但如果鬆弛的部位為「靠近子宮的上三分之二」,就該由專業醫生評估,如何靠醫療手術改善鬆弛問題。

骨盆底肌會在什麼狀況下變弱? 

因為骨盆底肌裝載著我們如上圖的器官們,所以以下狀況都會造成骨盆底肌變弱!

  • 懷孕與生產過的媽咪:因為子宮撐大,導致骨盆底肌長期承重。
  • 久坐生活型態的人:導致骨盆核心肌群不活絡,最終開始失去肌力。
  • 體重過重的人:體脂過多造成肌肉關節負擔。
  • 長期嚴重便秘的人。
  • 老化後的肌力流失。

強化骨盆底肌的凱格爾運動 

首先,訓練骨盆底肌,凱格爾運動是最容易執行,也最方便隨時隨地練習的!事實上,不只女生可以練習,男生多做凱格爾運動,對於持久問題也可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改善!

怎麼做: 

  • 坐在抗力球上,或是椅子上。
  • 脊柱保持中立延伸,肩胛骨那收下壓,大腿臀部放鬆。
  • 先吸氣,吐氣時收縮骨盆底肌,這時候,核心肌群整個參與收縮,尾骨內收。
  • 收縮的方法A想像同時憋尿與憋屁,並非夾緊臀部與大腿,單純收縮內部肌肉。
  • 收縮的方法B想像妳的陰道口有個葡萄乾,利用骨盆底肌收縮的時候,把葡萄乾吸進陰道中。(超害羞的,想像用你的妹妹把葡萄乾夾進去!)
  • 進階的收縮方法:放鬆時,想像妳的骨盆底肌是電梯位於一樓,吐氣時,我們要將骨盆底肌上升到二樓,接著,停一下,再進階到三樓,最後回到一樓。
  • 每次收縮至少五秒,逐漸練習收縮十秒,最後能停留到二十秒。
  • 重複8-12次(一輪)後休息放鬆,每次練習要至少三輪(跟鍛鍊身體其他肌肉的原理是相同的)

等到掌握了收縮骨盆底肌的方法,站著或走路,隨時都是可以練習訓練的時間!另外,懷孕後整個孕期都可以做凱格爾運動來強化骨盆底肌,產後也是儘早開始做凱格爾運動,對於懷孕過程與日後的身體恢復,都會有莫大的助益喔!

強化骨盆底肌的生產深蹲運動 

之前的文章提過,女生懷孕後因為子宮逐漸被撐大,會發生「骨盆前傾」狀況,這時候除了腹肌無力,臀大肌與腿後肌群耗弱,藉由深蹲訓練可強化臀大肌與腿後肌群。

許多懷孕後的媽咪,想知道到底懷孕後,能不能做深蹲?答案很肯定,是可以的!而且懷孕期間做深蹲,還能幫助未來的產程更順利!但是,該怎麼做呢?

Birth Squat生產深蹲,沒運動經驗的孕媽咪也能做,但如果你已經有膝蓋痛的困擾,就請先避免這個運動。

怎麼做: 

  • 由站姿開始,雙腳打開腳尖朝前,膝蓋對齊腳尖以避免關節傷害發生。
  • 想像往後坐下的感覺並且下蹲至較低的位置。
  • 保持這個姿勢,盡量拉長時間。
  • 做兩到三次
  • 進階:下蹲時同時開始配合呼吸做凱格爾運動。

另外,當肚子逐漸變大負擔變重時,可以改由坐在地板的動作開始,由底板坐姿上蹲至生產深蹲位置。

強化骨盆底肌的橋式運動 

橋式,同樣訓練臀大肌的肌力,也能同時訓練到我們的骨盆底肌。

怎麼做: 

  • 仰躺於軟墊上,雙腳屈膝。
  • 將臀部抬起,這時候由膝蓋至肩膀應該呈現一條直線。
  • 這個動作的訣竅在於,抬起臀部時,臀部往內夾緊,而非往上抬高。

可以在動作時,雙膝中間夾一顆球或枕頭,臀部上抬時同時夾緊雙膝,以喚醒妳的骨盆底肌!

 

~丹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像母乳哺育般陌生,我們都看過人家拿奶瓶餵小孩,也都知道怎麼做,畢竟我們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如果有人交給你一個寶寶與一瓶奶,你知道如何正確瓶餵嗎?你當然知道,但你知道如何不讓寶寶覺得有壓力嗎?當今社會,那麼多父母用奶瓶餵寶寶(無論是母奶或配方奶),卻很少人被教導如何在瓶餵時保持寶寶呼吸道暢通,而且符合自然的餵食韻律。

奶瓶餵食是一個重要的議題,因為傳統的餵食方式對母奶寶寶或配方奶寶寶都有可能造成問題,寶寶需要在餵食上受到尊重。這裡所謂的「傳統」餵食方式,我指的是我們常用的瓶餵方式,寶寶躺著,奶瓶傾斜以確保沒有空氣進入。
雖然我的工作是照顧母乳哺育的媽媽與寶寶,卻常需要教她們奶瓶餵食的技巧。來找我的媽媽通常是母乳哺育遭遇困難,她們有時需要用奶瓶補餵母奶或配方奶。儘管有一些補充餵食的其他方式(像是哺乳輔助器、手指、針筒、或是杯餵),但通常媽媽來找我時已開始使用奶瓶,因為奶瓶比較容易餵也比較為大家所熟悉。

媽媽們常覺得自己乳汁不足,因為親餵完後寶寶總還能喝完一整瓶奶。對父母來說,很重要且必須知道的是,如果用傳統的瓶餵方式,寶寶為了確保自己的呼吸道暢通,他們毫無選擇地必須把奶全部吞下去。如果餵食時奶瓶是直立的(即便是流速最慢的奶嘴),奶也一定會滴出來。當寶寶含著奶嘴開始吞嚥時,負壓會把更多的奶吸進寶寶嘴裡,這也意味著寶寶必須不斷吞嚥以免嗆到。這對寶寶來說是很有壓力的,通常寶寶會釋放一些有壓力的訊息,像是手指或腳趾張開,奶從嘴角流出,企圖把頭轉開,或是想把奶瓶推開(註:很多人喜歡把寶寶包住,就看不到這些訊息)。這張圖就是一個有壓力的餵食示範。媽媽,你知道如何正確瓶餵嗎?

對寶寶來說,在幾分鐘之內就完成一次餵食並非正常。觀察寶寶喝母奶,你將發現寶寶喝一會兒,休息一會兒(除非奶陣來時,奶來得太多太急,這是不同狀況)。對嬰兒餵食來說,母乳哺育才是常態。這意味著用任何餵食方式,都必須盡量仿照母乳哺育的模式。

我遇到過使用傳統瓶餵方式而導致寶寶過度餵食、吐奶、胃食道逆流、氣喘、與喝奶時呼吸困難,甚至是拒奶(因為喝奶是這麼有壓力的一件事)的情況。母奶寶寶瓶餵也會導致親餵時的問題。寶寶在瓶餵時喝奶的方式與親餵不同,當寶寶習慣瓶餵較快的流速之後,可能會在親餵時失去耐性。下列這些秘訣可以減少瓶餵可能會造成的問題。

瓶餵秘訣(無論配方奶或母奶均適用!)

1.寶寶抱直,開始餵食前將奶嘴置於寶寶的上唇。將奶嘴送入寶寶嘴裡之前,先等寶寶自己張開嘴巴。絕對不要將奶嘴強行塞入寶寶嘴裡。
2.你的寶寶必須夠直立,餵食的時候奶瓶才有辦法維持水平(平行於地面)。奶瓶提高到能維持奶嘴頂端充滿乳汁即可(當奶瓶快要空的時候,可能需要將奶瓶提高些)。在奶嘴底部有一些空氣沒關係,只要頂端充滿奶水即可。瓶身直的奶瓶會比有角度的好。
3.如果是母奶寶寶的補充餵食,或是擠出母奶來瓶餵,最後還是希望寶寶能回到媽媽乳房親餵,最好讓寶寶一開始的一兩分鐘吸不到奶,之後再稍微提高奶瓶讓奶水進到奶嘴。親餵時,寶寶通常得等1分鐘左右,在吸吮刺激之下,媽媽奶陣才會來。瓶餵的寶寶有時因為習慣奶瓶馬上就有奶喝,對於親餵時要等奶陣失去耐性。讓寶寶吸奶瓶時有一段等候的時間,是仿照親餵的過程,對寶寶在瓶餵與親餵間的轉換是有幫助的。不用擔心寶寶吃進空氣,消化道兩端都有開口,都排得出來的。
4.觀察寶寶釋放的訊息(baby’s cues) 無論是親餵或瓶餵,所有的寶寶在飢餓時都會釋放訊息,而不需照一定的時間表餵奶。在餵食期間,如果寶寶釋放任何壓力訊息(手指或腳趾張開,奶從嘴角流出,把頭轉開,或是想把奶瓶推開—參考上圖)就必須休息一下。保持奶瓶的位置在寶寶嘴裡,但可以讓奶嘴頂向寶寶上顎的部分。這麼做寶寶知道奶瓶還在,要繼續喝時可以隨時開始吸吮。寶寶要繼續喝時,讓乳汁再流回奶嘴即可。如果寶寶暫停時將奶瓶移開,對寶寶來說是很挫折的,因為寶寶不知道奶瓶跑去那兒了,也不確定他想繼續喝時奶瓶還在不在。如果寶寶釋放他喝飽的訊息(頭轉開,想要推開奶瓶等)就尊重寶寶停止餵食。
5.餵食過程中可以換邊以接近親餵的模式,對寶寶雙邊視覺與身體都有刺激。這樣也可以避免寶寶回到媽媽身上親餵時只吃一邊奶。
6.找到適合寶寶的奶嘴。對母奶寶寶來說哪一種奶嘴「最好」並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個寶寶都是獨特的。對較小的寶寶來說,要確定奶嘴的流速是緩慢的。即便是較大的寶寶,如果他無法應付較快的流速,緩慢流速的奶嘴仍然可能是合適的。別在意奶嘴包裝上的年齡建議,觀察你的寶寶適合哪種奶嘴即可。很不幸的,所謂「慢速」並沒有統一的標準,有一些標示為「慢速」的奶嘴事實上流速卻很快,再次提醒,觀察你的寶寶。一些所謂矯正型奶嘴,因為媽媽的乳頭並不是長這樣!(如果親餵寶寶後,媽媽的乳頭上千瘡百孔或變得扁平,那表示寶寶含乳不正確,或是有其他原因導致寶寶壓迫乳頭)無論使用哪一種奶嘴,寶寶必須能含上整個奶嘴至底部。有些奶嘴在廣告上宣傳有較寬的奶嘴底部所以「與媽媽乳房相似」,但要避免太寬的情況下寶寶只含住奶嘴前端。媽媽,你知道如何正確瓶餵嗎?

請避免
1.請勿將奶瓶直立,那對寶寶來說充滿壓力,是一種危險的方式。
2.不要在寶寶被包住的情況下餵奶。你必須能看到寶寶的手,以觀察寶寶有否壓力訊息表現,寶寶喝奶時手必須是自由的,可以參與餵食。
3.寶寶的臉沒有與你相對時不要餵寶寶。對寶寶來說,餵食也是他們社會互動的學習。與寶寶眼神交會,跟他說話,餵食是一個有趣愉快的互動過程,而不是一項要盡速完成的任務。
4.不要用奶嘴在寶寶嘴裡攪動,強迫寶寶喝完整瓶奶。讓寶寶自己決定何時喝飽了。過度餵食會造成寶寶不
舒服與不開心。

~丹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混合喂養也是新手媽媽們經常遇到的詞彙,它是指寶寶除了吃母乳之外還要補充一些牛奶、奶粉的情況。一般媽媽奶水不足的情況下,寶寶才被迫進入混合喂養行列。那麼母乳和奶粉混合喂養好嗎?母乳和奶粉混合喂養方法有哪些?有哪些注意事項是母乳和奶粉混合喂養時要知道的?寶媽們一起來了解了解吧

"母乳和奶粉混合喂養好嗎?每位媽媽都想當一頭稱職的好奶牛,但並不是每個人的母乳分泌情況都如自己想像樂觀。有些媽媽母乳分泌過少,不足以滿足寶寶一天進食需要,這時候就需要進行混合喂養。混合喂養是指以母乳喂養為主,用其它代乳品來補充喂養嬰兒。母乳和奶粉混合喂養是媽媽們常用的一種方法母乳和奶粉混合喂養是結合母乳喂養和代乳品奶粉喂養的一種喂養方式。寶媽們可以在每次母乳喂養後補充母乳的不足部分,也可在一天中1次或數次用代乳品奶粉進行喂養,但要注意的是,寶媽不要因為母乳不足從而放棄母乳喂養,至少堅持母乳喂養嬰兒6個月後再完全使用奶粉等代乳品喂養

母乳和奶粉混合喂養的作用和營養效果雖然比不上母乳喂養好,但是這種混合喂養方式能夠讓寶寶吃到儘可能多母乳的同時,也在乳汁總量不足的情況下,保證能攝入足夠的奶量,不影響寶寶的正常生長發育。
母乳和奶粉混合喂養的作用和營養效果比不上完全的母乳喂養,這是肯定的事實,因此有寶媽會擔憂表示道,母乳和奶粉混合喂養好嗎,這種方法可不可取?對此,你怎麼看?

母乳和奶粉混合喂養好嗎,這個沒有絕對的答案,因為它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這裡我們只能是相比較而言進行分析

不好的一面:母乳和奶粉混合喂養的方法不容易掌握母乳和配方奶粉的量,因此容易導致新生兒發生消化功能紊亂,尤其是第一次喂奶採取母乳和奶粉混合的方式,更容易發生這樣的情況。另外,有些寶寶還會在混合喂養的某個階段出現混淆,並可能因此拒絕吃奶瓶或者拒絕吃母乳的情況,這時就需要媽媽耐心引導。

好的一面:母乳和奶粉混合喂養能夠讓你的寶寶吃到儘可能多的母乳,同時在乳汁總量不足的情況下,保證攝入足夠的奶量,不會影響寶寶的正常生長發育。儘管這種喂養方法效果比不上純母乳喂養,但比單純奶粉喂養要好得多。另外,混合喂養可以保證媽媽的乳房能夠按時接受寶寶的吸吮刺激,維持一定量的母乳分泌。有的媽媽甚至能夠在一段時間的混合喂養寶寶後,恢復純母乳喂養。
如何進行母乳和奶粉混合喂養,這是很多新手媽媽都糾結的問題。事實上這主要是涉及到母乳和奶粉混合喂養方法問題,新媽們只要掌握好該種混合喂養的方法,讓寶寶舒舒服服、健將康康填飽肚子是完全沒有難度的。
母乳和奶粉混合喂
養方法主要是分為兩種,詳細操作可參考下面的內容:
方法一:補授法先母乳,接著補喂一定量的配方奶粉,這叫補授法,適用於6個月以前的寶寶。其特點是,寶寶先吸允母乳,使媽媽的乳房按時受到刺激,保持乳汁的分泌;每次喂,母乳不足時再用奶粉補足不夠的量。例如3個月的寶寶,每次應哺乳90毫升,而母乳只有30毫升,應添補60毫升。
方法二:代授法一次喂母乳,一次喂配方奶粉,兩次哺乳之間以其他奶類喂一次,輪換間隔喂食,適合於6個月以後的嬰兒。這種喂法容易使母乳減少,逐漸地用配方奶粉、稀飯、爛麵條代替,可培養寶寶的咀嚼習慣,為以後斷奶做好準備。雖說母乳和奶粉混合喂養對寶寶的作用有利有弊,但母乳和奶粉混合喂養方法仍然是現實生活中寶媽們經常會用到的一種混合喂養方式之一。

在進行該種方法的混合喂養時,寶媽們有以下幾個方面注意事項是要了解清楚的。
1、做好奶具的消毒工作。由於奶粉等奶類代乳品易繁殖細菌,容易變質,從而引起消化不良。所以首先要搞好奶具消毒和其他乳品的保存,平時要把消毒的奶具保存好。
2、配奶時要注意衛生。配奶前要把手洗乾淨;消過毒的奶要用漏斗分裝在瓶內,用消毒巾蓋好,最好放在10。C以下地方冷藏,吃時用開水溫熱即可。

3、喂奶時溫度要合適。喂前可將奶滴在手背或將盛奶的奶瓶貼在臉頰上試溫度,以不感到燙也不感到涼為宜。

4、媽媽不要輕易更換奶粉,不然容易導致寶寶厭食情況的出現。如果真的要考慮給寶寶更換奶粉,一定要採取進行的方式進行替換。

5、母乳和奶粉混合喂養時,如果寶媽奶水還是比較充足的,還是應該以母乳喂養為主,奶粉混合喂養為輔。當然奶粉的增加量還是要以寶寶月齡、母乳缺少程度具體情況具體操作

~丹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同事生小孩了!現在透過Facebook打卡報平安,消息傳遞得好快,和其他同事揪一揪立刻就到醫院去看她,一進醫院看到產婦一臉疲憊樣,素顏加上粗框眼鏡還有盤起的亂髮,開心祝賀後聊沒幾句她就拉上簾子餵母奶,一餵就是十幾二十分鐘,幾個同事留也不是走也不是,好尷尬,到底什麼時間點去看產婦及新生兒才適當呢?

剛生完孩子的前三天,先不論自然產還是剖腹產的恢復快慢,一想到每隔一、兩個小時就要餵母乳,中間空檔還要接待親朋好友,自己的好姐妹及最親近的家人來探望當然開心,但是一遇到長輩、男方親友、同事長官,對產婦而言真的會讓人有點尷尬又吃不消,每個人都熱情祝賀,如果這時擺出不悅的表情可能還會被唸不懂感恩,此刻產婦的心理疲憊完全不輸給生理,不少產後憂鬱也是由此而生的。

剛生完孩子的前三天,先不論自然產還是剖腹產的恢復快慢,一想到每隔一、兩個小時就要餵母乳,中間空檔還要接待親朋好友,自己的好姐妹及最親近的家人來探望當然開心,但是一遇到長輩、男方親友、同事長官,對產婦而言真的會讓人有點尷尬又吃不消,每個人都熱情祝賀,如果這時擺出不悅的表情可能還會被唸不懂感恩,此刻產婦的心理疲憊完全不輸給生理,不少產後憂鬱也是由此而生的。

 

除了探視時間還要注意什麼 

*探視前一定要先告知產婦:除了可先詢問是否方便探視,約定好時間讓產婦有準備,這也是對她的尊重,大家總不希望突然探訪卻被拒之門外吧!
*探視者即使輕微感冒也別前往:其實人沒到真的不失禮,哪怕只是一聲咳嗽都可以讓新手媽媽的心揪在一起,萬一對大人而言無關緊要的症狀傳染給抵抗力弱的新生兒,我想這樣的罪過嚴重可是會讓你和產婦關係決裂,所以流鼻水就別去了吧,用電話道賀其實也是很窩心的。
*沒經過同意不要抱/摸小孩:當媽之後,寶寶就是她的一切,特別是新手媽媽最敏感,且特別容易不安,媽媽們都有著脆弱玻璃心,即使徵得同意也別忘了洗手消毒,因為新生寶寶們要我們好好保護啊。

 

月子期間產婦需要好好休息,並且正在適應這回不去了的全新生活,請務必小心呵護她們的心靈,不是誇張,但產後憂鬱是一點點小事都能讓它爆發。應酬工作請交給先生吧,男方的親朋好友就更別去打擾產婦了,有話全去對孩子的爸說,還給她們一個安靜舒適的坐月子時光。當然,不是所有的產婦都這麼不喜歡別人探訪,所以再次叮嚀,探訪前的詢問及告知真的非常重要!

~丹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石頭奶別亂推!乳腺管阻塞易發炎【】 

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刊登的研究指出,喝母奶的寶寶可能因攝取較多的DHA

有助大腦發育,長大後的智商和教育程度比較高,其實這也是目前產婦哺乳風氣盛行的原因之一

不過,有些新手媽媽哺乳時常面臨乳腺不通的情況,專家提醒別用蠻力狂推,嚴重可能加劇發炎症狀!

乳腺管阻塞是產婦哺乳時常遇到的問題,但醫師提醒暢通乳腺別使用蠻力狂推阻塞處,以免導致乳腺發炎甚至乳房潰瘍。

乳腺管阻塞是產婦哺乳時常遇到的問題,但醫師提醒暢通乳腺別使用蠻力狂推阻塞處,以免導致乳腺發炎甚至乳房潰瘍。

乳腺管阻塞是產婦哺乳時常遇到的問題。1名32歲新手媽媽產後就餵哺母乳,最近出現「石頭奶」的現象

左乳房有一硬塊,擠乳時會痛,且泌乳量比右乳少一半,嘗試自行推散硬塊,卻越來越痛

甚至出現輕微發燒,就醫服用消炎止痛藥與抗生素無效後,前往復健科門診檢查確診為「急性乳腺管阻塞」

經乳腺管疏通治療和正確的擠乳方式衛教,情況獲得明顯改善

乳腺管阻塞易發炎 細菌感染恐變乳房膿瘍

台中榮民總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李友淳表示,乳腺管阻塞因乳腺管塞住,乳汁無法順利排出

易有局部疼痛的現象,哺乳或擠奶姿勢不正確、未定期或充分排空乳汁、內衣穿太緊等情況都可能造成。

如果乳腺管阻塞未能獲得解決,聚積的乳汁又持續對周圍的組織產生壓迫,就會造成「乳腺炎」

會有紅腫熱痛的情形,而急性乳腺炎更會引發發燒、身體不適等全身性症狀。

如果乳腺炎仍沒有解決,可能會更進一步惡化成為「感染性乳腺炎」

這時發燒等全身性症狀更明顯,往往需要抗生素的治療。而局部淤積的乳汁如果被細菌感染化膿

則為「乳房膿瘍」,往往要藉由外科方式將膿瘍物質移除後,症狀才能獲得改善。

乳腺管阻塞的正確按摩方式。(動作示範/林妍君物理治療師)

乳腺管阻塞的正確按摩方式。(動作示範/林妍君物理治療師)

改善乳腺管阻塞,傳統的治療方式,包括增加哺乳或擠乳的頻率、改變哺乳的姿勢、乳房按摩

局部熱敷或冰敷止痛。然而,台中榮總物理治療師林妍君提醒,傳統的乳房按摩是針對腫塊部位用力按推

,希望藉此疏通乳腺管,但這種按摩手法往往造成疼痛,使得病人繼續按摩的意願降低

有時候則是將沒有發炎的部位壓到發炎,或者將發炎物質從局部推散到整個乳房,使得病狀更為嚴重。

暢通乳腺管 超音波+正確按摩減少疼痛

林妍君物理治療師指出,新的乳腺管阻塞治療方法是利用超音波透熱治療搭配乳腺管疏通手法按摩

先以深層熱療止痛,放鬆身心狀態,再針對有問題的部位對症下藥,疏通阻塞乳腺管

又不會造成不必要的疼痛。此外,藉助超音波的微震波和空泡等非熱效應,溶解阻塞乳腺管的物質,提高乳房按摩的成功率。

【按摩步驟】

  1. 乳腺管牽拉伸展:以食指與大拇指,延著乳暈周圍,往中心輕壓約1秒。
  2. 硬塊按摩溶解:先找出阻塞處,乳房以同心圓分3等份,由外到內輕壓尋找阻塞處。
  3. 再以同心圓方式輕輕按摩阻塞處,每次6至8圈,每個阻塞處可多按摩幾次。最後以擠奶的手法將乳汁排空。不過,李友淳醫師提醒,若有全身性發燒或乳房全面紅腫熱痛,則已演變為乳腺炎  原則上不適合接受乳腺管阻塞治療,可先服用抗生素和消炎藥,等發炎症狀解除後再接受治療   但實際情況需由醫師臨床評估再決定。此外,若乳房腫塊檢查證實為乳房囊腫   則應轉介乳房外科治療取出囊腫。

【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丹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手媽媽常見餵母奶問題及小技巧!

寶寶在吃奶時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媽媽就要注意了。掌握一些餵奶的訣竅,可以應對這些問題。breast feeding

 

正確的授乳姿勢和含住的技巧

掌握正確的授乳姿勢和含住的技巧,是成功餵哺母乳的關鍵。媽媽感覺舒適,乳汁流淌才會順利。餵哺的姿勢,躺著、坐著,都可以,你覺得怎麼舒服,就怎麼餵,床上、搖椅都能讓媽媽輕鬆哺乳。

正確的姿勢讓媽媽感覺舒適

  1. 坐在有靠背椅子上,腳下放一個小凳子,抬高膝蓋;
  2. 準備3個枕頭,後背墊一個,膝蓋上放一個,抱寶寶的手臂下再墊一個,這樣,你抱寶寶哺乳就不會弄得腰酸背痛,手酸腳麻。

正確的姿勢讓寶寶吃奶不費力

  1. 用手臂托住寶寶,他的脖子靠在肘彎處,你的前臂托住寶寶的背部,手掌托牢小屁股。
  2. 把寶寶的小身體整個側過來,面對著你,肚子貼肚子。技巧:讓寶寶的頭、脖子和身體成一線,吸吮、吞嚥就會比較順利。
  3. 把寶寶放在膝蓋和枕頭上,或者用矮凳把腳墊高,讓他和你的乳房一樣高,用膝蓋和枕頭支撐寶寶的重量,而不是你的手臂。技巧:將寶寶往上、往你乳房的位置抱,讓寶寶整個身體靠著你,而不是你的身體往前傾。

幫助寶寶含住乳暈

  1. 用手指或乳頭輕觸寶寶的嘴唇,他會本能地張大嘴巴,尋找乳頭。
  2. 用拇指頂住乳暈上方,食指和中指分開夾住乳房,用其他手指以及手掌在乳暈下方托握住乳房。
  3. 趁著寶寶張大嘴巴,直接把乳頭送進寶寶的嘴巴,一旦確認寶寶含住了乳暈,你趕快用手臂抱緊寶寶,使他緊緊貼著你。
  4. 稍稍鬆開手指,托握著乳房,確認寶寶開始吸吮。

怎樣判斷寶寶是否含住乳暈

寶寶的下顎咬住乳暈周圍,而不是乳頭。上下口唇分開,齒齦環繞在乳暈周圍,你能感覺到他的舌頭向上,將乳頭壓向他的硬顎,兩者擠壓乳頭。乳汁就是這樣被擠出來的。

母乳喂養不會引起乳房、乳頭出現持續性疼痛。如有,可能是哺乳的姿勢有問題,你可以請教你的產院護士,或有哺乳經驗的媽媽、長輩,請她們看看你的餵奶姿勢是否準確。

重要提醒:

不要過早給小寶寶吸吮奶瓶和安慰奶嘴。

吸奶嘴的寶寶,舌頭動作、吸吮和吞嚥的動作都和母乳喂養不同。就算寶寶動作不對,奶瓶的乳汁還是會容易地出來,寶寶吸吮喝奶是比較方便的。寶寶建立了奶嘴吸吮模式以後,就會用吸吮塑膠奶嘴的方法來吸吮媽媽的乳頭,容易發生混淆,使媽媽乳頭疼痛,乳汁減少。

美國兒科學會認為,吸吮出現麻煩,最常見於過早使用奶瓶和奶嘴的嬰兒。他們可能只是含舔、輕咬或咀嚼乳頭,而不是用舌頭緊緊含住擠壓乳頭。這些寶寶的口腔動作不能刺激乳房產生更多的乳汁。

這些細節能幫助你順利餵哺

  • 保持室內溫度,不要讓寶寶穿太多衣服,甚至可以不穿衣服,以便你和寶寶得到最親密的肌膚接觸。
  • 用乳汁濕潤乳頭,輕輕觸碰寶寶的嘴唇,刺激寶寶把嘴巴張得大大的,像打哈欠一樣,方便你送入乳頭。注意動作要快,否則,寶寶的嘴巴很快就閉攏了。
  • 不是你的身體前傾,而是用手臂動作把寶寶抱近你的乳房。
  • 注意寶寶的嘴唇是否往外翻,而不是內縮。

觀察寶寶飢餓的表現

  • 寶寶會通過各種方式讓媽媽知道他餓了
  • 清醒過來,向四周張望,伸出舌頭
  • 輕點寶寶的嘴巴左邊或右邊,寶寶會往那個方向轉頭
  • 開始哼哼,彎曲手臂,手和拳頭向嘴巴移動;
  • 身體和四肢的動作更大,頭來回轉動;
  • 嘴唇翹起,如果媽媽這個時候抱起他,會用鼻子拱媽媽的乳房;
  • 開始大聲哭泣。

想吃就吃,想吃多久就多久

哭泣是寶寶飢餓最後的表示,無論如何大人都要密切注意寶寶發出的這些信號,而不是按時間餵哺。寶寶餓了,媽媽就餵,這樣的餵哺方式可以刺激乳房更有效地泌乳。這要求媽媽應該盡可能和寶寶在一起,以便對寶寶飢餓的表示立即做出反應。所以,專家認為,剛開始的幾週,你和寶寶正在建立“乳汁供需系統”,在你生活方式允許的情況下,盡量讓寶寶想吃就吃,想吃多久就多久。經常讓寶寶吸吮你的乳房,能讓你體內的母性激素豐富起來,不僅使乳汁充盈你的乳房,更會讓你的全身心充滿對寶寶愛。

小提醒

前乳和後乳——尋求安慰和吸取營養

尋求安慰時:寶寶只是輕輕的吸吮,他並不餓,吸到的是也不容易有飽足感、比較清淡的前乳。

吸取營養時:臉部肌肉用力,吸吮專心,這種吸吮方式能讓寶寶吃到高熱量、容易產生飽足感的後乳。

餵奶 Q & A

一、拒食怎麼辦?

小寶寶剛出生時,吸奶時間不長或不認真是相當常見的,但如果稍後仍有這種問題就必須注意了。有以下幾種原因可參考:

  1. 呼吸困難:媽媽餵奶的姿勢不正確,使乳房蓋住了寶寶的鼻孔。此時,媽媽只需用手指壓住寶寶鼻孔前的乳房便可;另外,可檢查一下寶寶鼻內是否有異物,如有,就用乾淨的棉花棒沾濕,輕輕濕潤寶寶的鼻腔(注意:棉花棒不能進入鼻腔過深)。
  2. 哭鬧、煩躁:如果找不到任何造成寶寶拒食的明顯原因,就要先檢查一下他的尿布。如果沒有尿濕,那麼媽媽此刻最好先不要餵奶,而是抱抱他,跟他說說話或唱唱歌,等他平靜下來時才可以餵他。
  3. 不認乳頭:有些寶寶可能會因為喜歡用奶瓶,而不習慣媽媽的乳房。這時,媽媽最需要做的就是以極大的耐性讓寶寶多吸吮;另外,為了讓寶寶盡快地接受母乳,可以用把奶擠出來用小湯匙餵,和讓寶寶直接吸吮相結合的辦法。

二、寶寶吃奶睡著怎麼辦?

許多寶寶一吃奶就會睡著,過不多久卻又醒來哭吵著要吃奶,吃了一會兒又睡著了。嬰兒吃不好,睡不足,影響健康,媽媽也得不到很好的休息。

首先,媽媽在嬰兒睡著時可輕輕揉他的耳垂,或用手指彈他的足底,將嬰兒弄醒後繼續餵哺。如果嬰兒實在不醒,也不要勉強,讓嬰兒在小床上睡,過不多久嬰兒醒來可繼續餵食。如此連續四五次之後,由於數次吸乳,嬰兒所需乳量已得到滿足,就會睡較長時間,甚至四五個小時不醒。這時也不必把他喚醒,等到嬰兒飢餓時自會醒來,雖然這樣餵奶的時間規律被打亂,但並不會影響嬰兒的吃奶量。這種餵奶的方法實際上就是按需求餵奶。等到嬰兒滿月後,這種一吃奶就睡覺的情況會逐漸改變,那時再建立按時餵奶的習慣也不晚。

如果經觀察,嬰兒一吃奶就睡著是因為母乳不足,吸吮太累所致,就應及時補充牛奶,否則,每次吸乳均吃不飽,會影響嬰兒健康。兩者必須加以區別對待。

如何判斷嬰兒是否有吃飽?觀察嬰兒一天的尿布量是否有超過六片(正常來說都會超過),如果有達到就說明嬰兒有吃飽。觀察體重也是一個方法,正常有吃飽的嬰兒一個月會增加500g以上的體重。

三、寶寶吃奶時間長怎麼辦?

寶寶以吸奶為樂是他不肯鬆開乳頭的另一個原因。如果寶寶沒有真的在吸奶,媽媽就聽不到寶寶吞嚥的聲音。雖然寶寶真正吸奶的時間只有開始時的三五分鐘,但讓他多享受一下媽媽的懷抱也並無不可。這時,媽媽最好微笑著注視寶寶,和他說說話、唱唱歌,這可是增近母子感情的最佳時機。

~丹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餵母奶時常碰到的問題

Q1:我的寶寶出生後體重怎麼反而下降了?

不要緊張,這是生理性體重喪失(physiological weight loss)。新生兒出生後由於胎便及小便排出、脫水、攝入量較少等原因,會喪失約5%~10%的體重,一般出生一至二天體重喪失最多,出生第四天時達低點,而後逐漸回升約需十至十四天左右可恢復至原來體重,此後在最初三個月內平均每天可增加三十公克體重,至四個月時約為出生時的兩倍;即使是吃嬰兒奶粉,也是會歷經體重下降的階段,很多人卻將這種正常的生理現象視為不正常的,而沒有耐心嚐試,因此還沒有等到奶水來了(請參考如何成功哺餵母乳之一),便放棄哺餵母奶,這真的相當可惜。 

Q2:到底寶寶吃了多少?有沒有吃飽?

其實這是餵母奶的媽媽最常存有的疑問。一般判斷的方法是:寶寶出生四、五天後,每天可以尿濕6-8片尿布(可感到沈重的)、大便4-10次、吃奶8-10次,這是一般的原則。另外,不可單純根據孩子每吃奶的時間長短,來判斷孩子是否吃飽(這僅能當作參考),因為有時候寶寶吃飽了他還想繼續吃,有時候也可能是他吸吮到的奶水流量較小,有時候他僅僅喜歡吸吮的動作得到滿足而已;曾有人對稍大的嬰兒進行觀察,並且在他們吃奶前後的體重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同一位嬰兒有時吃85CC奶水左右,就看上去很滿足的樣子,而有的時候需要吃280CC才會表現滿足,因此,同一位寶寶都有如此的差異,更何況是不同的寶寶其個別性是需要受到尊重的,因為嬰兒自己知道飢飽的。

Q3:我現在不會脹奶了是不是奶水量下降了?

其是有經驗的媽媽會知道不能根據乳房的形狀來判斷裡面有多少奶水的。因為在前一兩個星期裡,乳房由於荷爾蒙的變化,而脹滿得很結實,但是後來雖然奶水增加了,而乳房卻變得柔軟,不像原來那樣有充盈的感覺,而使媽媽懷疑自己的奶水量不多,但是根據觀察,寶寶卻能從中吃到170CC以上的奶水,另外,寶寶在吸吮的同時,亦是持續會有新的奶水產生,這就是為什麼常說寶寶多吸乳房奶水自然產得多的道理了。 

Q4:餵母奶會乳頭痠痛?

乳頭痠痛通常是餵奶姿勢不正確。首先要查看寶寶的嘴是否和乳頭吻合,是否完全含住乳暈,且要使寶寶的牙床擠壓乳暈的不同位置,這樣對防止乳頭痠痛也有幫助。

Q5:每次餵奶的時間多久?一天總共要餵幾次為宜?

這是沒有一定答案的,還是留給寶寶自己決定吧!因為寶寶自己知道。在初期奶水還未真正下來時(供需尚未達到平衡時),嬰兒會很頻繁的吃奶(大約兩小時就要餵一次),有的媽媽會很沮喪的認為:奶水分泌來不及寶寶的需求;其實這是不對的想法,因為這是寶寶要和奶水產量達成平衡,他正一點一點的吸,也正一點一點的長大,但他仍需要不停的刺激(吸吮)才會產生源源不絕的奶水,才能滿足他越來越大的需求量,但也不表示為了如此就沒有休止的餵,因為有些時候寶寶只是要藉由吸吮來取得安全感。一般建議,在前一、二個星期裡,每次餵奶時間約20-30分鐘,因為兩小時後又要再餵,且媽媽必須適當保護自己的乳頭,且媽媽可以利用這中間的時間充份休息或做別的事,當然這也不是意味一定要限定寶寶餵奶的時間(因為每個人奶水流速、乳頭強韌度不同),因此這必需就靠媽媽的經驗來觀察寶寶是不是在吸奶還是只是在吸吮。一般而言,一個認真吸奶的寶寶在吸3-5分鐘後其實已經半飽了,媽媽可以由寶寶的吞嚥動作來觀察,寶寶認真吸的時候是慢而深沈的且不會發出嘖嘖聲。漸漸的,當寶寶和你達到協調後自然會有你們自己的一套模式,當然你必然也會曉得寶寶吃飽了。

Q6:餵奶時的疼痛

在大約一星期左右的時候,每次給孩子餵奶,你可能感到小腹痙攣,而使你感到不適。其實這是正常的反射作用,也就是所謂的復舊(Involution),它促使子宮收縮,使子宮恢復到懷孕前的狀態,在此時你會感到子宮變硬,這種情況不久就會消失的,子宮縮到恥骨聯合下約十天左右。另外,在最初的幾天甚至幾個星期裡,常見的還有乳頭刺痛,這種症狀從嬰兒開始吃奶時起,持續幾秒鐘就消失了,沒有任何關係,而且不久以後就不會再出現了。

Q7:乳頭破裂

其實打算餵母奶的母親,在產前就應該做準備工作了,若孕婦在產前的中、末期即開始做乳房護理來加強乳頭的韌度,就有可能減低產後餵奶乳頭破裂的情形。乳頭破裂往往都是寶寶吃奶的時候,不是把乳暈部分全部含到嘴裡,而是單單去咬乳頭所造成的,最初的症狀是產婦在嬰兒吸吮其乳頭時會感到疼痛,乳頭上可見小裂縫、小水泡或瘀點、發紅甚或出血。一旦乳頭破裂那是一種很痛苦的經驗,建議可以經常改變餵奶的姿勢,如果傷口不大可以用自己的乳汁來治療,通常在寶寶吸完奶後再擠一些奶水出來,均勻的塗抹在乳頭上(沒有乳頭破裂的媽媽一般亦可用此方法來保護乳頭),若傷口較大亦可在傷口上塗上薄薄的一層天然的維他命E軟膏(可洽母奶會購買),可以減輕疼痛。筆者的寶寶在四個多月就長出了小牙,正值磨牙旺盛期,因此不管什麼東西一定要入口咬一咬,當然吸奶時亦不例外,也正因他是用咬的(不是吸破的),因此傷口又深又大這種痛實難筆墨可以形容。但是在這期間,筆者並未停止直接吸吮的哺餵方式,因此傷口因寶寶每次的吸吮而擴大,甚而化膿、出血,最後突發奇想的拿出Tegaderm(有些醫院稱op-site)貼在傷口上保護,避免直接吸吮的拉扯,然而疼痛卻也因而降低許多且傷口竟也在三天後癒合了,從頭到尾筆者也只用自己的乳汁和ok繃便渡過了錐心刺痛期。現在市面上有做成ok繃形態的,大小適中但是所費不貲,給同樣遇到如此錐心刺痛的媽媽另一種建議與嘗試。

Q8:乳房發脹

乳房脹痛是乳房組織由於乳汁分泌進入乳腺,且乳房處之血液、淋巴供應增加,產生水腫及硬塊而致,通常在產後第三~五天脹得厲害,約持續四十八小時每位產婦乳脹不適的情形不盡相同,此為一種炎症反應過程,乳脹厲害者會整個乳房脹大,乳頭及乳暈處也被脹起,甚至脹至腋下,乳房上浮現暗紅帶藍色的靜脈曲張,此時排出乳汁則十分困難,此時可於餵奶前半小時,以熱毛巾熱敷及按摩乳房,按摩的方法是:以雙手置於乳房上側靠鎖骨處,再連續地往下壓行推動,並使二手手指分別向外,以環形方式延乳暈外圈按摩而漸漸靠近乳頭部(詳見乳房護理),熱敷和按摩乳可使硬塊消失致乳腺通暢,乳房變軟使嬰兒容易吸吮,每次餵奶後能排空乳房是預防乳脹最好的方法,同時穿上大小適宜的胸罩托住可減輕疼痛和不適,嚴重的奶脹甚至可能使人發燒,且奶脹時因乳暈處也太脹硬而寶寶不好含住,故除了以熱敷、手擠或以吸乳器先擠出一些乳汁,使乳房較軟些再餵,或者有時奶太脹了,乳汁流得太快而寶寶容易嗆到,則可以先擠出一些母奶出來,等乳汁流速較慢些時再餵。

Q9 : 嬰兒對乳房的反應

 不同的嬰兒對乳房有不同的反應。有一位很有趣的醫生,他研究了數百個嬰兒最初對乳房的反應後,把 他們劃分成多種類型:        

  • 急不可耐型:這些孩子見了乳房後,就迫不及待地把乳頭吞進嘴裡,起勁地吸吮起來,直到吃飽為止,這類孩子唯一的毛病就是好咬乳頭。
  • 激動型:這些孩子吃的時候很激動,他們一次又一次地鬆開乳頭然後他們不是再去尋找乳頭,而是大哭,這類孩子需要抱起來安慰好幾次才能平靜下來重新吃奶,但是過幾天以後他就不再那麼激動了。  
  • 遲緩型:這類的孩子頭幾天的吃奶問題不用擔心,他們會一直等到奶水到來才想吃奶,督促他們吃奶反而會使他們變得更執拗,但到時候他們都表現得很好。  
  • 品嚐家型:這些孩子在正式開始吃奶之前,先含著乳頭吸吮一口,然後就咂著唇品嚐一會兒,如果催促他們,他們就會生氣。

·   斷斷續續型:這孩子總是吃一兒奶休息一會兒,然後再接著吃,但是用不著催促他們,他們通常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吃得很飽,只是需要時間長一點。

Q10 : 的乳房很小,我很擔心能否產生足夠的乳汁餵哺寶寶?

一定可以。母親乳汁的生產量取決於餵奶的次數和餵哺方式是否正確,與乳房的大小或形狀無關。

Q11 : 乳頭較小或扁平,能否餵哺母乳?

只要寶寶吸吮方法正確,即使乳頭較小、扁平或內陷亦無大礙,大多數有這種情況的母親都可以順利餵哺母乳。

Q12 : 應該怎樣護理乳房?

  • 每天淋浴便可,餵奶前無須清潔乳頭。
  • 穿戴舒適、有承托力但沒有鋼絲的胸圍,避免鋼絲令乳房受壓。

Q13 : 哺次數頻密,會否令乳頭受損?

若用正確方法餵哺母乳,無論餵哺次數如何頻密,應不會令乳頭受損。寶寶吃奶時,並不是只吸吮乳頭。正確的方法是寶寶的嘴張大去吸吮乳房。

 

Q14 : 果乳汁漏出,該怎麼辦?

  • 可考慮在胸圍內放置乳墊,吸收過多的乳汁。
  • 如乳汁大量漏出,可將雙臂交叉於胸前,按壓乳頭片刻,這樣可以暫時抑制乳汁漏出。然而,不要經常按壓乳頭,否則可能會令乳管阻塞。

Q15 : 乳的母親是否需要增加飲食量,才可生產足夠的乳汁?

授乳的母親只要飲食均衡和有充足的水分,大多數母親的乳量都足夠供給多於一個寶寶飲用。如果不覺得餓或口渴,就不必刻意增加飲食量。

 

Q16 : 乳期間是否要戒口?

只要寶寶健康正常,授乳期間沒有什麼特別的食物不可吃。

 

Q17 : 乳期間可以喝酒嗎?

最好能夠避免。因為飲酒後,酒精會很快而短暫地存在於母乳中。如果有需要,可以在剛餵完寶寶後飲用少量。

 

Q18 : 乳期間可以喝茶或咖啡嗎?

只要不過量,茶或咖啡是可以飲用的。

 

Q19 : 樣可以保證有充足的乳汁供應?

下述步驟可令乳汁供應充足:

  • 盡早開始餵奶(產後一小時內)。
  • 頻密地以純母乳餵哺(每日十至十二次)。隨著寶寶不斷長大,餵奶的次數將逐漸減少。
  • 無須添加奶粉或水。
  • 要有均衡的飲食,口渴時應即補充水分。
  • 要多休息。
  • 媽媽餵哺時盡量放鬆自己。

Q20 : 次餵奶應該相隔多久?

寶寶想吃奶時就應該餵。以母乳餵哺的寶寶會比以奶粉餵哺的寶寶吃奶次數頻密。開始時一般每天約十至十二次。隨著寶寶不斷長大,便會自動調節,逐漸減少次數。

注意觀察寶寶飢餓時的各種表現:

  • 覓食反射(寶寶的頭轉向媽媽的乳房,同時張大嘴巴,舌頭向前下方伸出)。
  • 寶寶做出吸吮的動作或將小手放進口裏。
  • 哭鬧(較遲的表現)。最好不要等到寶寶哭鬧才餵奶。

在出生的首幾天,寶寶可能會很想睡覺,並很難被喚醒。但如果與上次餵奶已相隔約三小時,切記要喚醒寶寶吃奶。

 

Q21 : 否需要訂立餵哺寶寶的時間表?

完全不需要。只要注意觀察寶寶飢餓的徵象,在他想吃奶時餵哺便可。

 

Q22 :一次奶通常要多長時間?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特定的吃奶速度,有快有慢。只要寶寶吸吮的姿勢正確,又沒有含著乳房睡覺,一般約半小時便可吃完一次奶。

 

Q23 :樣可以知道寶寶吃到足夠的母乳?

寶寶吃飽奶後,應該表現出很滿足的樣子。純以母乳餵哺的寶寶,若每天換出六片或以上濕透的尿片,同時除了出生首十天的生理性體重下降期外,在出生首六個月,體重每月增加半公斤,即表示寶寶已獲得充足的母乳。

 

Q24 :哺母乳期間是否需要添加奶粉?

大多數健康、足月的寶寶,出生後若母親即開始以正確的技巧、按需求餵哺母乳,都不需要添加奶粉。很多母親都擔心寶寶可能吃不夠母乳,因而添加奶粉。實際上,母親的身體會應寶寶的需求量而產生充足的乳汁,添加奶粉反而會減少母乳的供應。

 

Q25 :否在晚上添加奶粉,讓我可以睡得好一些?

為了刺激和維持乳汁的產生,晚上餵母乳是很重要的,因為「催乳素」的分泌水平在晚上相對較高。哺乳的母親可以隨嬰兒的睡眠時間調整自己作息時間,以保持足夠的休息。

生病或服藥時可以哺乳嗎?

  • 生病時應繼續餵母乳,因為乳汁含有白血球和抗感染因子,可以幫助寶寶抵抗疾病。
  • 大多數常用的藥物只有很少量會在母乳中出現;所以無須在服藥期間停餵母乳。只有極少數藥物在母親餵母乳時不能服用。請與你的醫生商量,如有需要,可更換一種藥效相同而對嬰兒較安全的藥物。

Q26 :母親是乙型肝炎帶菌者(HbsAg+),可以餵母乳嗎?

可以,而且相當安全。因為嬰兒會在出生後接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的注射,隨後還要於一個月和六個月大時,再次接受乙型肝炎疫苗注射。餵哺母乳並不會增加嬰兒感染乙型肝炎的機會。

如果寶寶有新生嬰兒黃疸,應否繼續餵母乳?

有黃疸或正接受光線療法的嬰兒應該繼續以母乳餵哺。部分吃母乳的嬰兒可能會有持續性黃疸,但只要寶寶身體健康,這種黃疸乃屬正常,對身體並無不良影響。如有疑問,可請教醫護人員。

 

Q27 :果寶寶總是很睏倦,應怎麼辦?

剛出生的寶寶,通常每天要睡十八至二十小時。你應該每隔三小時叫醒寶寶吃奶,晚間亦如是。如果寶寶在吃奶時睡覺,下列方法有助你叫醒寶寶:

  • 打開寶寶的包被(包裹着的嬰兒更容易睡着)。
  • 輕掃背脊、肩膀和腳底。
  • 掃風或換尿片。

Q28 :寶寶為甚麼對我的乳房表現抗拒?

 寶寶對乳房表現抗拒的可能原因如下:

  • 若出生後曾用奶瓶餵哺寶寶, 寶寶會對乳頭產生混淆而導致餵哺母乳困難。
  • 因為乳脹或寶寶附於乳房的位置不正確,以致寶寶吃不到足夠的乳汁。
  • 因為抱的位置不正確,令寶寶吃奶時覺得不舒服。
  • 媽媽搖動乳房,妨礙寶寶附於乳房吸吮。
  • 寶寶有病痛(如傷風感冒、鼻塞、耳朵發炎、出牙等)。
  • 寶寶未能適應環境變化:如照顧寶寶的人太多、與母親分離、家庭生活起變化(搬家、探訪親戚等)。
  • 母親的問題:如乳脹、乳腺炎或生病。

Q29 :怎樣知道寶寶的大便正常?

以母乳餵哺的嬰兒在出生後,大便會有下列變化:

  • 首兩天大便為深綠色(胎糞)。
  • 新生嬰兒排便次數每天可能有八至十二次之多,大便較稀,呈黃色。
  • 嬰兒逐漸長大後,可能隔數天才有一次軟大便。

注意要點:

  • 頻密、無渣質的水狀大便,是腹瀉的徵象,與吃母乳嬰兒正常的稀黃帶凝乳狀物的大便不同。
  • 如果你的寶寶出現無渣質的水狀大便或大便帶黏液或血,請保留有上述糞便的尿片並立即請教醫護人員。

Q30 :該何時開始餵固體食物給寶寶?

母乳可以完全滿足嬰兒出生後首六個月的營養需要,而在寶寶六個月大左右,應在餵母乳的同時添加固體食物。

 

Q31 :該何時停餵母乳?

停餵母乳沒有一個「特定」的時間規定。母乳可持續地為六個月或以上的嬰兒提供營養和心理上的需要,因此,只要你和寶寶都願意,可以繼續餵哺母乳。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嬰兒最初六個月應純以母乳餵哺,隨後在添加固體食品的同時,母乳餵哺可持續至嬰兒兩歲或以上。

 

Q32 :母乳期間,可否享受正常的性生活?

下列各點將有助於哺乳期間維持正常性生活。

  • 相互理解、溫柔體貼、互相支持和幫助是維繫夫妻親密關係的基石。
  • 如在性交時感到疼痛或不適,可以考慮用水溶性潤滑劑(如K-Y jelly)緩解症狀。
  • 行房之前先餵寶寶,可減少性行為時乳汁漏出。按壓乳頭也有助抑制乳汁漏出。

Q33 :如果再次懷孕,繼續餵母乳會否對寶寶或胎兒有不良影響?

  • 只要母親和寶寶願意,可以繼續餵母乳。
  • 哺乳時無痛的子宮收縮不會影響胎兒。
  • 當母親再次懷孕時,有些寶寶會自動戒奶。

Q34 :吃藥可以餵母乳嗎?

其實這是一個很難回答之問題,一般而言,很多藥都有標明授乳可否,而且一般吃最多大概是感冒藥、抗生素、抗過敏、退燒藥等…這些都沒問題,抗癌藥、精神、神經用藥最好請教醫師後再服用。

Q35 :餵母奶大便情形

一般而言,吃母奶小孩大便次數可一天很多次到多天一次(最高紀錄28天一次)。如此看來大便次數在喝母乳孩子不是太重要,而形狀絕對是軟或水便金黃色的,有時母親服用高鐵食物,大便會較綠色,而味道不會太重,乳香有一點酸。如有惡臭或腐敗則有感染之虞,或有血絲便亦趕快就醫,而如有喝母乳且有便秘(大便很硬)也是不正常的,亦需就醫求診。

Q36 :黃疸與母奶之關係

會延長黃疸時間,為了鑑別診斷是否為非喝母乳之黃疸,可停二、三天。但如果確定為母乳引起,只要多餵一點,不要再喝水,此舉乃為提高卡路里,而多次哺乳可刺激母乳產乳量增加,反之如再喝水,則卡路里減少,刺激少母乳量減少則黃疸升高。

Q37 :餵母奶是件累人之工作?

餵母乳感覺是一件很累人之工作,親自哺餵母乳的媽媽應該都知道,如果捱過一個月,母乳的量、品質都會配合寶寶之需求,如此一來就能夠較輕鬆哺乳。哺乳前不必"消毒"乳房,只要稍微注意一下清潔即可。

Q38 :如何增加乳汁分泌?

多哺育(多刺激乳汁多)?不能少吃(不減肥)

Q39 :如何預防乳腺炎?

這是最大夢魘,寶寶吃一邊後另一邊可擠出保存,避免未吸吮那邊會腫大,如果常有硬塊不順,熱敷按摩即可。

Q40 :如果停一、二天沒有餵母奶,為避免母乳積在體內會酸掉或壞掉,餵奶前應擠出一些舊奶水再餵?

母乳在乳房中都是新鮮的,不必擠出再餵。

Q41 :幾個星期或幾個月未哺餵母乳,可再讓嬰兒吃母乳嗎?

可以!隨時都可再開始,知要吃些發奶性食物,多讓嬰兒吸吮就可刺激再度泌乳。

Q42 :為了讓寶寶吃到母奶,要等到奶水分泌了或有脹奶時才可餵?

錯!應早期哺餵母乳,才可刺激奶水之分泌,尤其在產後半小時內即哺餵效果最好。

Q43 :哺餵母乳因不曉得寶寶是否吃飽了,故應搭配方奶餵食才能提供寶寶充足營養?

哺餵母乳的寶寶,只要寶寶每天小便超過六次,在頭三個月每天體重增加125公克,就不必太擔心寶寶吃不飽或營養不夠,且混合餵食可能造成寶寶對乳頭與奶嘴的混淆。

Q44 :媽媽愛吃辣,寶寶喝了母乳後會脾氣大?

否。前並無根據證明刺激性食物會由母乳直接影響到寶寶,但如果母親愛吃辣或刺激性食物,對母親的腸胃或本身一定會造成影響,哺乳母親仍宜避免。

Q45 :為母奶前要掐頭去尾留中間,以免寶寶喝到臭酸的奶?

否。為母乳前並不需要先擠初一些後再餵食。剛開始餵食的奶水稱為前奶,含有搭量的蛋白質、乳糖、維生素、礦物值和水分;餵食後段的奶稱為後奶,含較多的脂肪。嬰兒的生長發育同時需要前奶和後奶,不需擠掉一些再餵。

Q46 :含著奶瓶睡覺會有奶瓶性齲齒,含著乳頭睡覺就不會有奶瓶性齲齒?

否。含著奶瓶或者乳頭睡覺都不是好習慣,而且兩者皆會有奶瓶性齲齒,最好及早改正。您可以試著在寶寶喝完奶之後,輕扳寶寶的下巴或嘴角,讓寶寶的嘴巴因自然反射而張開,此時凝即可將乳頭抽出。部過為母乳的嬰兒較不容易蛀牙,因為母乳的出口已在後咽部,較不會侵蝕牙齒,但最好在餵完後給予一些白開水,以減少蛀牙機會。

Q47 :吃素的媽媽,母乳成分和正常飲食的媽媽相同?

否。成分會有些不同,尤其素食的媽媽較壹出現缺鐵性貧血的現象,應注意維生素B12的補充及飲食均衡。(能喝牛奶的媽媽,可以喝牛奶補充維生素B12)

Q48 :母親有肝炎,會藉由母乳傳染給寶寶?

否。C型肝炎的患者是可以為母乳的。根據研究,母乳中C型肝炎病毒含量很低,且進入胃內後,胃酸也可以殺死這些少量的病毒,所以嬰餵哺母乳而將C型肝炎傳染給小孩的機會是很低的。B興肝炎帶原的母親,因為寶寶經由產道感染B型肝炎的機率,遠大於經母乳感染。因此,即使母親是帶原者,只要寶寶依規定接受疫苗,免疫球蛋白等防腹措施,寶寶就不至於被母乳中之B型肝炎病毒感染。所以B型肝炎帶原的母親,只要餵奶過程保持觼赲M潔,並避免產生傷口,仍可以享有餵奶的權利。

Q49 :哺育母乳會讓媽媽的乳房萎縮,變形或下垂?

否。以母乳哺育新生兒,會使乳房更豐滿,只有當哺乳停止時才可能會有乳房下垂的現象,因此只要平日多注意乳房護理,包括清潔及適當的營養按摩,就不用擔心胸部會有下垂或變小的問題。目前並無任何科學證明婦女乳房大小、形狀會隨著哺餵母乳而萎縮下垂

Q50 :脹奶期如何自我護理

處理方法:

‧穿戴舒適、有承托力及大小合適的胸圍。

‧如果感到乳房脹痛,可以擠出少許乳汁,以紓緩症狀,同時避免乳脹進一步惡化(擠奶不應過於頻密,否則會刺激乳汁分泌增加)。乳汁的分泌會隨著需求下降而減少。

‧需要時可用冷敷及服食止痛藥。

‧如果持續二十四小時有類似感冒的病徵,或乳房有疼痛的硬塊,應立即請教醫生。

Q51 :漏奶如何處理?

有時候,當你想起你的嬰兒或聽到嬰兒的哭聲時會有乳汁漏出,這是身體的本能反應使然。

處理方法:你可使用乳墊並時常更換,以保持乾爽。

Q52 :情緒變化如何處理?

有些媽媽會因為太急於減少餵哺母乳的次數而對嬰兒產生歉意或感到不安。

處理方法:

‧採取漸進的方式「斷奶」。

‧向願意聆聽你的人傾訴。

‧作為一個醫護工作者,我們樂意照顧及全力幫助你。

Q53 :嬰兒在「斷奶」期常遇到的情況?

煩燥及哭鬧:這是嬰兒在這過渡期開始時十分常見的情況。

處理方法

‧盡量保持冷靜和忍耐,幫助嬰兒逐漸適應轉變。在這個困難的時期,家人的支持對媽媽和嬰兒都很重要。

‧若媽媽自己用奶瓶餵哺嬰兒,嬰兒會較難適應和抗拒。所以,務請其他的家庭成員幫助以奶瓶餵哺,使嬰兒更容易適應轉變。

‧媽媽大可在嬰兒吃奶後,多給予溫柔的愛撫及擁抱。

Q54 : 嬰兒大便的轉變?

隨著奶粉的份量增加,嬰兒大便的顏色、氣味、質量及次數亦會有所改變。

處理方法

‧如果對嬰兒大便的轉變有任何疑慮,可以請教醫護人員。只要嬰兒生長得健康及沒有其他不適,大便的轉變實屬正常。

‧若果嬰兒的大便乾硬,可在兩餐奶之間讓他喝點清水。

Q55 :嬰兒要吃多少奶?

從一個月到六個月, 大約每天750cc(570-900cc)

如果一天吃八餐, 平均一餐吃約94cc(72-112cc)

Q56 :睏倦的嬰兒?

新生嬰兒常在吃奶時睡著,令母親誤以為寶寶已吃下足夠奶量。

睏倦的嬰兒在下列情況下會更加疲倦瞌睡:

*餵哺次數少、新生兒有黃疸或吸收熱量不足。

*為了確保嬰兒攝取足夠奶量,母親應在餵哺時弄醒嬰兒,或喚醒睡了超過三小時的寶寶餵哺。嬰兒逐漸長大後,會自然定出自己吃奶的需求時間。

*如何弄醒嬰兒?

‧解開嬰兒衣物,給予皮膚接觸。

‧輕擦嬰兒背脊、肩膊和腳底。

‧掃風或更換尿片。

請緊記:頻密餵哺以確保嬰兒攝取足夠的奶量,並留意嬰兒的體重增長和小便量。

Q57 :嬰兒腹絞痛?

嬰兒腹絞痛是嬰兒期偶有的現象,與餵養方法(人奶或奶粉)無關。下述情況可能導致吃人奶的嬰兒出現不安、煩躁或腹痛:

每次哺乳都以兩邊乳房餵哺,以致嬰兒吃下前奶太多而後奶不足(前後奶不平衡)。

儘管母親乳量充足,嬰兒卻總是吃不夠而要求吃奶,並且顯得煩躁不安;排出大量稀便和腹氣(放屁)。

處理方法

‧嬰兒吸吮的方法必須正確,應每次先排「空」一邊乳房,以確保寶寶獲得後奶中的脂肪。只有當嬰兒吃完第一邊乳房後仍有肚子餓的徵象,才餵另一邊乳房。

‧如問題未能解決,請向醫護人員求助(母嬰健康醫院的護士或國際母乳餵哺顧問)。

Q58 :噴奶反射過度活躍?

典型的表現為:在每次餵奶剛開始的數秒或數分鐘後,寶寶反複地離開乳房哭鬧和嗆咳,間中會有大量的母乳從乳頭噴出。按比例而言,由於吃下的前奶過多,嬰兒還會出現前後奶不平衡的症狀。

處理方法

‧每次只餵一邊乳房。

‧餵哺前,先擠出一些乳汁,以減低乳房的壓力。

‧嘗試仰臥餵哺,讓嬰兒伏在你身上吃奶,這種姿勢是借助地心引力的原理,減低乳汁流量。

‧如無改善,請向醫護人員求助。

Q59 :母親飲食導致嬰兒腹痛?

母親飲食中所含的某些蛋白質(特別是牛奶中的蛋白質)或其他物質存在於乳汁中,可能會導致嬰兒腹絞痛。

處理方法:母親可逐一嘗試避免吃某種食物(例如奶類、含咖啡因食物)七至十天,以確定可能導致嬰兒腹痛的食物來源。

Q60 :吸煙與母乳餵哺?

‧授乳母親最好可以戒煙,但如果做不到,最好能盡量給予寶寶一個無煙環境。

‧如果嬰兒在懷孕期和出生後十二個月內,能生活在無煙的環境中,罹患嬰兒猝死症(SIDS)的機會將低於在吸煙環境中成長嬰兒的一倍。

‧尼古丁會減低母乳的分泌及可能引致嬰兒嘔吐、腹瀉及煩躁不安。

‧二手煙會傷害嬰兒的耳、鼻、喉、肺等器官,可能會導致哮喘,耳和呼吸道感染,以及呼吸問題。

Q61 :母乳餵哺與母親患病?

因母親患病而需要停止授乳的情況極少發生。除了感染愛滋病外,母親生病時,不論服藥與否,都應該繼續以母乳餵養嬰兒,以保護嬰兒不易受感染。假如嬰兒生病,母乳餵哺亦有助減輕嬰兒病情。

~丹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