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生活分享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艾咪.普蒂 19 歲時,雙腳膝蓋以下遭截肢

時至今日,她已成為滑雪專家。

在這則充滿力量的演說中,她分享了如何從人生的阻礙中獲得靈感和鼓舞

  

 

~丹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丹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藍白拖

書名: 給回來的旅行者:人生,才是你的正職

 

旅行都是被眾人嚮往與渴望的,如同財富,愈多愈好。可是,幾年的觀察下來,我發現一個出乎意料的結果。隨著旅行頻率的增加,對身體與情緒上的負擔也隨之加重,不見得愈多愈好。

 

生命的感動要質大於量 

所謂的「在職旅行」是擁有一份工作,並且利用休假時間去旅行。 

遇到喜歡旅行又捨不得失去收入的朋友時,我都建議何必執著於離職旅行?不如先嘗試在職旅行。他們會質疑,這樣短暫的離開似乎無法深入旅行或真正放鬆,因為時間會變「背後靈」壓迫人。其實長時間的流浪也是一種壓力,甚至會讓人對未來感到迷惘與孤寂。就好像太空人長時間離開地球看見巨大宇宙,會興奮也會惆悵。 

我們總是羨慕他人的世界,而忽略自己的小宇宙。 
我曾經聽過一個故事。阿明住在海邊當漁夫,天氣不穩定時就無法出海捕魚,經常鬱鬱寡歡,嫌自己船破、嫌老天爺為何與他作對。所以他非常羨慕住在山裡種田的老王,不必受大海影響。殊不知,當農夫的老王不時遇到大雨來襲,導致農作物無法收割,因此悶悶不樂,嫌自己沒錢買棚子、嫌老天爺沒良心。所以他非常羨慕在海邊當漁夫的阿明,不必被天氣控制。 

關於「短暫的離開無法深入旅行或放鬆」,我認為這是苦悶上班族的合理化自我設限,也是完美藉口;有什麼理由比離職旅行來得更撫慰人心呢?受傷的人總是渴望安慰。於是,不少人困在猶豫離職旅行的狀態裡,叫他假日出去走走,他立刻嫌時間不夠用、工作很累,怪天氣不好、怪薪水太少,所以無法旅行。 

有個前輩告訴我:「生命的感動要質大於量,不是旅行時間久就比別人有深刻感動。誰說兩天一夜的旅行不能改變生命?」
 
有次聽了企業家談論上班族若想創業,如何評估該內部創業或離職創業?這種內心的掙扎,如同該離職旅行還是在職旅行。
當天的講者分享幾個要素: 
1.先評估手中資源,人、錢、技術能力。 2.不造成家人困擾。 3.是否有能力承擔失敗結果? 
若能滿足以上三點,就可大膽考慮離職創業。離職旅行不也是這樣嗎? 假使還無法滿足這些條件,姑且試著在職旅行,誰說兩天一夜的旅行不能改變生命?
 
旅行不是愈多愈好 

一直以來,旅行都是被眾人嚮往與渴望的,如同財富,愈多愈好。可是,幾年的觀察下來,我發現一個出乎意料的結果。隨著旅行頻率的增加,對身體與情緒上的負擔也隨之加重,不見得愈多愈好。

友人K從事空服業,起初沉醉在人人稱羨的讚美聲中,但幾年下來,國際換日線在他身體不斷穿梭與旋轉,讓他開始疲乏。原本驕傲的自尊與虛榮心開始叛變,因為這些東西根本無法讓他恢復體力,反而是消耗。 

漸漸的,即使工作像任意門,打開就是另一個新世界,K依然覺得自己在工作。抵達某座陌生城市,他卻習慣把自己關在飯店的陌生房間裡,想要放下一切,停止移動。他渴望長時間靜止在一個原點裡,點與點的連線移動世界,他已厭倦。 

友人S是個插畫家。從小在國外讀書,長大後回到台灣生活。因為兵役問題,每三個月就要出國一次,像是一種旅人生理期。某次我說想要獨自流浪,他嚴肅的告訴我:「經歷四十次以上的獨自旅行,我很清楚知道自己討厭一個人旅行,過度的移動使我恐懼。」

友人L是個流浪者。出生於香港,已在外浪遊兩年,從原本的享受逐漸變成忍受。眼睛看到美麗的百年古城,卻心繫家鄉,他的眼神藏不住某種旅人的感慨。
滿腦子填裝著旅行的思維,意外成為一種吞噬。 

只有上路流浪的人,才會被空虛的大浪襲擊。唯一可以自救的方法,就是回家。回到家鄉後,雖然有處理不完的雜事與煩心事,但心已靠港,情緒的纜繩已繫緊纜樁。這樣的靠岸過程,給了他更多喘息空間與時間。 

這群友人是旅行的常客,甚至把旅行當成信仰,但在他們身上,我看見旅行不是愈多愈好,要適量與保持清醒才好。

 

 

~丹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聰明,永遠不能等同於智慧!智慧,是一種修為,一種內涵..

聰明不代表智慧

聰明是一種生存的能力,它多數是得益於一種遺傳;

而智慧,是一種生存境界,

它更多的是後天的一種修為——題記

在這個世界上也許有很多聰明的人,

但真正有智慧的人並不多,包括我自己。

我承認自己是一個比較聰明的人,

但我卻不敢說自己是一個特別智慧的人。

聰明的人,總是靠耳朵,靠眼睛

所謂耳聰目明。然後便是一張能言善變的巧嘴。

這些我都具備。生活中的我,是一個原則性很強的人。

或許,我有一顆若水柔心沒錯,

我總是特別友善的看待與對待生命中的那些人那些事。

如果我尊敬你,沒問題,

我們的關系一定可以一直維系下去,

因為我本性是一個比較長情的人。

可是,如果我敬你一丈,你卻侵我一厘,

我可以讓,視為無心之失;

你又犯我一分,我也可以退,

當作人與人相處的一種寬容。

但如果你依舊冒犯,

那我便會懷疑這是不是有點挑釁的味道。

我將不會再做出任何退讓。

如果說,我亦是一個性情剛烈的女子,

那麼也許就會體現在這個時候。

不管是怎樣的一種感情,

如果從一開始我就沒有真誠在意過,

也許,最後的好與不好也就會變得不那麼重要。

可正是因為自己從來都是很真誠友善的付出,

所以才會不能接受別人的主動冒犯。

有時候大腦的思維邏輯會變的很強烈,

在我心中,會出現許多的假設與為什麼?

然後總是力求對錯分明,對的人可以寬恕,

但錯的人必須要有一個抱歉的態度。

否則我將不能接受。

可現實生活卻告訴我,很多時候,

人與人之間哪有那麼明辨的是非與對錯?

就算有,也不容易講的那麼清楚。

在經歷過一些事情之後,我才豁然開朗,

生活,不僅需要一種聰明,它更需要一種智慧。

而智慧靠的是心,所謂慧由心生。

聰明的人總是用腦思索,剖析,這個沒錯,

它是一種理性的思維方式。

但智者是用心領會,了悟究竟,

這更是一種言行的向導。

一個聰明的人,也許他的想法,

見解以及判斷都是沒有錯的,

正是因為感知了這些正確的力量,

所以聰明的人往往在事情的面前容易激怒,沖動,

急於申訴辯論,恨不能所有人都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

不容許有一點含糊。

聰明的人,是不足以與一個智者對抗的

而一個真正的智者,在面對事情的時候,

他會以一種緘默與優雅的姿態,

用一種淡定從容的方式,

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達到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

聰明人鶴立雞群,超人一籌;

而智者往往含而不露,以出世的姿態,

做著入世的事情。

顯然,聰明的人,是不足以與一個智者對抗的。

在現實生活中,聰明能帶來財富和權利,

智慧卻能帶來千金難買的快樂

故求財聰明足矣,若求脫離煩惱,卻是非修智慧不可。

聰明人一般情況內心是比較率真純簡的,直來直去。

所以很多時候,聰明人也是凸顯的,鋒芒畢露的;

而智者是相對比較有城府的,他是喜歡深藏不漏的。

智者隱於人後,卻以無為而達到無所不為。

聰明人或許會將自我的維護做的很明顯,

遇事能言善道,語言犀利;

而智者卻是辯才無礙,柔和如風,

卻能以不爭之勢而達到無所不爭之目的。

聰明人善於處世,懂得人情世故,左右逢源,

所以會顯得熱鬧活躍一些;

智者卻因甘於淡泊而顯得冷清孤傲,淡定從容。

聰明人比較敏感,因而煩惱也多;

而智者卻能達到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從而遠離煩惱。

聰明的人能在很多時候把我機會,

知道什麼時候該出手;而智者卻更懂得什麼時候該放手。

所以,拿得起來的是聰明人,

而能夠做到適時放手的,是智者。

這樣看來,這世上的聰明人並不多,估計十中有一;

而世上的智者,就更不多了,估計百裡都難有一。

所以,做一個聰明的人不容易,做一個智慧的人,

就更是難上加難。

聰明,是一個人的處世狀態與手法,

而智慧,卻是一個人立足於世的境界。

它是一種修為,一種內涵。

是一份聰明遠遠不足以超越的高度。

所以,聰明,永遠不能等同於智慧。


~丹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

但是對於為學做人有精簡而且具體的忠告。 

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慧,在今天的科技時代,

原來仍然有其參考價值。

年輕時聽人說:

“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時空,歷久常新。

”初時不知所以,現在覺得所言甚是。

讓我們一起向諸葛亮老師學習十堂課,

在變局中安身立命,在逆境中找到力量

諸葛亮給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第一課:寧靜的力量

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學須靜也。

諸葛亮忠告孩子寧靜才能夠修養身心,靜思反省。

不能夠靜下來,則不可以有效的計畫未來,而且學習的首要條件,

就是有寧靜的環境。現代人大多數終日忙碌,

你是否應在忙亂中靜下來,反思人生方向?

第二課:節儉的力量

儉以養德。諸葛亮忠告孩子要節儉,以培養自己的德行。

審慎理財,量入為出,不但可以擺脫負債的困擾

更可以過著紀律的簡樸生活,不會成為物質的奴隸。

在鼓勵消費的文明社會,你有否想過節儉的好處呢?

第三課:計畫的力量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忠告孩子要計畫人生,不要事事講求名利,

才能夠瞭解自己的志向,要靜下來,才能夠細心計畫將來。

面對未來,你有理想嗎?

你有使命感嗎?你有自己的價值觀嗎?

第四課:學習的力量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諸葛亮忠告孩子寧靜的環境對學習大有幫助,

當然配合專注的平靜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

諸葛亮不是天才論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學習的結果。

你有否全心全力的學習?你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

第五課:增值的力量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諸葛亮忠告孩子要增值先要立志,不願意努力學習,

就不能夠增加自己的才幹。

但學習的過程中,決心和毅力非常重要,

因為缺乏了意志力,就會半途而廢。

你有否想過,一鼓作氣人多,堅持到底人少的道理?

第六課:速度的力量

怠慢則不能勵精。

諸葛亮忠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夠快速的掌握要點。

電腦時代是速度的時代,樣樣事情講求效率,

想不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慧,也一樣不謀而合。

快人一步,不但理想達到,

你有否想過,有更多時間去修正及改善?

第七課:性格的力量

險躁則不能冶性。

諸葛亮忠告孩子太過急躁就不能夠陶冶性情。

心理學家說:思想影響行為,行為影響習慣,

習慣影響性格,性格影響命運。

諸葛亮明白生命中要作出種種平衡,

要“勵精”,也要“冶性”。你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質嗎?

第八課:時間的力量

年與時馳、意與歲去。

諸葛亮忠告孩子時光飛逝,

意志力又會隨著時間消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時間管理是個現代人的觀念,細心想一想,

時間不可以被管理,每天二十四小時,不多也不少,

有管理自己,善用每分每秒。

請你想一想,你有蹉跎歲月嗎?

第九課:想像的力量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諸葛亮忠告孩子時光飛逝,當自己變得和世界脫節,才悲歎蹉

跎歲月,也於事無補。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夠臨危不亂。

想像力比知識更有力量。你有沒有從大處著想,

小處著手,腳踏實地,規劃是人生呢?

第十課:精簡的力量

以上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信,

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精簡地傳遞了具體的訊息。

我相信精簡的表達源於清晰的思想,精簡溝通更有效果。

你懂得言之有物地精簡溝通嗎?

~丹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當我告訴別人,平衡良好的自律神經「臨界值」升高,就能提高自癒能力時,就會被問到:「要鍛練自律神經的話,該怎麼做才好?」我會建議養成以下九個習慣。

一、調整生活的節奏。
二、吃飯八分飽。
三、運動。
四、使用五種感官。
五、有意識的控制呼吸。
六、感動。
七、維持熱情。
八、適度使用藥物。
九、休假。

九個習慣彼此息息相關,沒辦法一次全部到位,請先從能做的事情慢慢做起。
 
開始練習「調整生活的節奏」的患者中,不乏這樣的聲音:「因為一直都是起得很晚,偶爾早起時,沒事可做。」心裡想著:「現在吃早餐太早了,又沒辦法去上班」於是倒頭繼續再睡。
 
其實,身體從早上五點就進入活動模式。如果在這個時間醒來,不妨去散個步,同時養成「運動」、「使用五種感官」的習慣。在清爽的早晨活動,會讓人心曠神怡。然後六點吃早餐,會覺得比平常還要美味。此時可練習「吃飯八分飽」和「感動」等習慣。
 
如此一來,九個習慣彼此相輔相成,就會變得健康,逐漸活力飽滿。
 
不少心臟病患都有生活不規律的毛病。當我對他們說:「明天早上八點來看診哦。」他們的回答是:「醫師,八點時我還在睡覺啊。」相較於開藥,還不如要他們調整生活節奏,效果更佳。
 
檢視他們服用的藥物,不乏大量的安眠藥。長夜漫漫,輾轉難眠,晝夜交會之際,掛念著「明天一定得去醫院不可」,因此服用了安眠藥。因為藥的副作用,早上又起不來了。
 
這是很多五十歲中壯世代的通病。全職的主婦也是如此,不少人在先生上班後,就在家睡回籠覺,睡兩、三個鐘頭,晚上就無法提早就寢。
 
大白天睡覺而能早睡早起的人,當然也是有的,不過,身體在活動模式時,卻花很多時間睡覺,會破壞自律神經的平衡,「臨界值」無法提升,下次就會陷入「不管做什麼都覺得很麻煩」的無力狀態。
 
首先使用五種感官
 
九個習慣該從何者下手?我會建議「使用五種感官」。可以輕鬆上手,而且是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習慣。
 
五種感官,隨時隨地都有機會進行鍛練。在餐廳吃飯時,傾聽流瀉的背景音樂,仔細想想:「這是誰的曲子?」光是這麼做,就會注意到平時容易忽略的事情。
 
觀察旅館或百貨公司的裝置藝術品也不錯。前一陣子,在旅館的酒吧附近,我發現一個有大量水流的裝置藝術品,一時職業病發作,開始想像:「這個水流量是多少呢?心臟每小時大概有七千兩百公升左右的血流,這個應該有一百倍吧。」一旦有了充分使用五種感官的經驗,不管以後看了什麼,體驗了什麼,都可能想到「跟當時看到的藝術品好像」,如此一來,就會觸發感動,想要嘗試新的體驗。
 
現在我的住處和工作地點,都在群馬縣,感受自然、使用五種感官的機會很多,能夠到這裡工作,我覺得真是太好了。
 
當初回日本的契機,就是要打造日本第一的心臟中心,但是沒有成功,有好幾個星期心情都很低落,感到十分遺憾;不過,在現在的環境中,可以全心照顧病患,傾力培育後進,附近又有溫泉和高爾夫球場,可以盡情沈浸在我的嗜好中,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也不少。
 
只要充分使用各個感官,每一刻都會變得多采多姿,帶來人生的充實感和活力。
 
九大習慣相互作用
 
就我所知,九大習慣中,沒有人單獨只做「感動」或是「維持熱情」。比方說,因為吃到八分飽,胃腸消化良好,讓身體很想動一動。因為產生了運動的念頭,觸動了熱情,因此早早起床,健健康康地度日,如此一來,因為心情很好,小小的感動也能讓人回味再三。
 
說到感動,很多人聯想到的是看電影時,感動到潸然淚下的畫面,其實,感動存在於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試著從日常生活中去尋找心動時刻吧。
 
請想一想,感動到全身起雞皮疙瘩的經驗。首先是交感神經先工作,分泌出腎上腺素,讓血管收縮,血壓上升。過了一陣子,為了不讓血壓過度上升,副交感神經上場,鬆弛血管,讓血流恢復正常,再透過腦內啡的分泌,讓人獲得愉悅感,而就是所謂的「感動」。
 
自律神經若能正常運作,交感神經開始作用後,副交感神經一定逆向運作,這種平衡喪失的話,最典型的現象,就是生活節奏大亂。
 
我前面已經提到,人體的生活節奏,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就是說,早上五點,交感神經優先運作,自然而然,就會醒來;到了晚上九點,輪到副交感神經優先運作,就變得想睡覺了。當然有人說:「我是夜貓子。」但這是後天習慣所造成。從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生理時鐘來看,每個人一開始應該都是早起的鳥兒。
 
要把亂掉的作息調整回來,需要相當的時間。根據我從事健康指導的經驗,恢復正常的生活節奏,差不多要花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從現在開始練習的話,與其早睡,不如早起。剛開始不論睡了多少,一定要強迫自己起來。當天應該一整天都想睡覺,但忍耐一下,不要在白天睡覺,撐到晚上,早一點上床,應該就可以好好睡一覺。
 
原本抱怨「早睡早起真是太辛苦了,實在沒辦法」的人,經過這樣反覆練習,有一天突然說:「最近,早起變得很輕鬆了。」

~丹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青春其實跟身分證上的年月日沒有太大關係。青春關乎的是心境,是對健康、體態、活力的感受,還有對生活的解讀、與他人互動的態度。不論將步入更年期、正值更年期,或已過更年期,妳都擁有再一次年輕的機會。

「平衡荷爾蒙是維持青春的關鍵」,透過睡眠、飲食、運動、減壓、營養素來逆轉身體上的變化,甚至改變坐姿、站姿、思考模式,就會有立即的影響。《 再一次青春 》書摘試閱: 

喚醒睡眠荷爾蒙,享瘦窈窕 

「睡眠讓人瘦,疲憊令人肥。」 科羅拉多大學針對睡眠與新陳代謝、食欲、體重的關係進行研究,發現受試者只要幾個晚上睡眠不足,就會胖個1公斤。因為睡眠會製造瘦素(leptin),告訴身體停止進食並開始消耗熱量。 

睡眠不足的情況下,瘦素分泌減少,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就會出來作怪,讓食欲大增,想吃高熱量食物。不久,脂肪開始堆積在腹部。如果繼續下去,肝臟內的調控脂肪和葡萄糖分解的基因會產生變化,此時就算沒有吃多也會胖。 

態度決定妳幾歲,增加快樂荷爾蒙 

談愈多對老化的感受、看愈多堪為榜樣的美魔女,讓我們更加了解一件事:態度決定一切。如果有什麼事情值得禁止,那就是禁止說「我的年紀不允許」,妳不該隨著年紀增長而放棄那些始終帶來美好感受的事物,特別是讓人性感有活力的快樂荷爾蒙「多巴胺」。 

當妳的所信所言所行都貫徹了這些刻板印象時,妳就真的讓自己變老了。但是,一旦妳開始擁抱年輕的思維,就會馬上變年輕。 

在一項實驗中,測試者要看47位女子上美髮院前後的照片。測試發現,照片中換了新髮型而覺得自己變年輕的女子,不管有無染髮,她們在測試者眼中確實看起來真的變得比較年輕。 

這證明了一件事:我們會下意識地打量他人外表來估算年紀,對自己也是!如果別人覺得我們老,就會用對待老人的方式對待我們,然後我們就真的更老了。 

所以妳要打扮年輕一點,跟上流行。 

穿喜歡的衣服,但是不要讓衣服、化妝和髮型透露妳的真實年紀。緊身牛仔褲、帆布鞋、T恤短裙、黑色系、皮夾克、高跟鞋,這些並非小孩的專利,只要穿起來好看就可以穿。想像一下70多歲的女星海倫米蘭(Helen Mirren)、55歲的茱莉安摩爾(Julianne Moore),她們亮眼奪目,不用「阿嬤裝」示人,不懼於時尚,也不羞於展現身材,煥發自信光彩。 

~丹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康健雜誌188期2014.07.01 作者:楊定一
剛走進長庚身心靈轉化中心,兩位身材壯碩、皮膚黝黑的女生和長庚生技董事長楊定一熱情招呼。其中一人坐著輪椅,一隻腿包裹厚厚的石膏、伸得直直的,另一人推著她。楊定一對著坐在輪椅的女生說:「妳祈禱了嗎?」

她點頭說有。楊定一說妳過來,他進入祈禱室,牆上有個木製三角形,他示範把臉埋入、手掌翻上置旁說「我會好」,女生再度點頭,「妳要真心相信妳會好。妳相信嗎?」突然看到這位女生淚水閃閃說:「我相信,」楊定一說:「除了積極配合治療與復健外,妳一定要相信妳會好,」並開玩笑地說:「不相信,我會知道喔,」這女生又點頭。

楊定一後來說,這位女生是運動國手,原本可以幫台灣奪牌的,偏偏在出賽前一個月腿膕旁肌斷了,送到這裡,現在只能靠「心的力量」幫助加速療癒。

心的力量,楊定一像傳教士般說了再說,心的力量在這高壓紛擾時代特別凸顯,他女兒楊元寧講得更精確,「靜坐是在孤寂而混亂的世界裡,提供一點安慰和激勵,以及一點點勇氣。

楊定一的新書《靜坐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也提供現代人心智負荷過重以及長期緊張下釋放的解方。

書中從醫學證實,靜坐除了得到專注、平靜外,靜坐還能讓副交感神經系統接管身體,緩和心跳、呼吸、內分泌反應的速度,胃腸蠕動與消化腺分泌酵素則會增加,可顯著改善消化功能。靜坐時血壓會降低,也有助於心血管的保健,並減緩老化的速度。

靜坐並可以打開頭腦過度使用造成的死角。

楊定一建議,透過數息等方式,培養、鞏固一個新的神經傳導路徑。

當所有注意力都被引到這個傳導路徑上,心靈就不再妄念紛飛,讓人感到平靜、安寧與放鬆,讓身心重回平衡。

但其實,「靜坐是方法、是過程、更是成果,」楊定一說,「能幫助你放下心靈自出生以來囤積至今的種種廢物和殘渣,並且有效率地濾淨你深邃的心海,直到心靈澄淨,讓領悟和快樂的光輝可以透進來。」

以下是楊定一新書《靜坐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的自序,真摯感人,提前和讀者分享。(黃惠如)

我很早就接觸靜坐了。

雖然早年忙於癌症和免疫研究,後來又忙於創業,但我二十多歲就已隻身踏上靜坐的探索之旅。我的科學訓練敦促我放下先入為主的成見,以開放的心態親身去嘗試靜坐的滋味,而不預設任何期待,我就這麼發現了一個超乎「奇蹟」能夠形容的天地。

靜坐答覆了我一生以來的形上問題,開啟了我的眼界,讓我看見了一個科學家認定不可能,而醫生認定超乎人類極限的世界。

然而,我必須說,這一趟心靈之旅絕非風平浪靜。我迫切的想知道,靜坐的體驗對整個宇宙來說代表了什麼,無論是已知還是未知都想知道,尤其是涉及物理、形上學、科學和哲學、世俗、和宗教的意涵。

我的靜坐經歷促使我去尋找連結科學和哲學間的橋樑,接著又走入宗教,我開始以科學的角度解釋宗教和哲學。然而,我透過靜坐尋找的,其實是人生的意義。沒多久,這股迫切變得生死攸關,漫天漫地蓋過了一切。在我從事科學研究、行醫、經營企業的同時,這些問題終日縈繞在我腦海,甚至讓我心神不寧:我們為什麼來此?人生所為何來?生命還有什麼是我們掌握不了的?

我想,不去問這些問題的人是幸運的,因為這些問題足以將人燃燒殆盡,我就是如此。它們點燃了一把我怎樣也撲滅不了的野火,轉眼間,竟成了我主要的動力(motif force),遮蓋了其餘的一切。

我從小就是天主教徒,六歲擔任輔祭,協助神父進行彌撒,才十幾歲就覺得自己掌握了《新約》和《舊約》兩大經典的道理,讀遍了各種淵遠流長的哲學論述,涉獵各門各派,把經典做為平日的讀物。很難想像,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在高等微積分課時,一邊解題,一邊閱讀哲學書籍……總之,只要有書,我就讀。

然而,依然還有許多形上學和哲學的疑惑不斷在我內心熊熊燃燒,對於如何面對人生的種種不確定與內心深處對未知的深刻不滿,我卻束手無策。

說這些存在性的問題引發了成長過程的危機,還算說得太輕鬆了。我自己會這麼形容:這些問題將我推入了卡夫卡式的困境,卻不給我一個合理的解答。

到現在,我還真不知當初是怎麼熬過來的,似乎一切都對了,我終於理清頭緒,回答了我自己提出的問題。

找出我自己的解答之後,我決定周遊世界去尋訪明師,登門求教於所有我能遇到的修行者,真是讓我獲益良多。

那段嬉皮歲月,我毫無保留地追尋人生真相,到頭來,我總算明白一切答案早就安住在我心裡,根本無需窮盡千山萬水。要是我一開始就知道……

至此,我終於明白所有的答案都在我們內心,只要探問自己的心靈,答案自然會湧現,而且都是那些再明顯不過的事理。

在書裡,我對問題的答覆在許多方面都反映了我自己的心靈之旅。無論值不值得一聽,是好是壞,都是我的心聲,只願能撼動提問者和聽眾以為再理所當然不過的道理、信念、和偏見,再往深處多探究一些。我衷心希望能幫助提問的人省去一些時間,不必像我一樣,白白耗費那麼多年的光陰,卻只是盲目的摸索。

正確的問題與答案發自內心

基於這些緣由,我會鼓勵大家以開放的心態去讀這些問答,儘管內容不免缺失及疏漏,我仍然真誠地希望各位能獲得啟發,踏上這一沒有退路的旅程,透過靜坐的實修和自己的探問而看清人生真相,並體會真實之境。

有一點要請讀者理解,我要談的並不是宗教或哲學,也絕非科學或醫學。我為了讓問答更平易近人,借用了不同領域的比喻解說,不免讓人留下大雜燴的印象。但別忘了,靜坐的實際修練本來就是涵蓋眾多層面、跨領域的主題,無法以三言兩語輕鬆帶過!

不過,寫得平易近人的哲學和形上學論述就不會有這種情況。事實是,所有的古代經典到現在仍然有人流通印行,日久彌新,漸受歡迎。儘管如此,我自己在多年前得出了一個結論:正確的問題和答案必須發自內心,由心靈領略消化,而非憑著頭腦推理論述。

靜坐不是只有頭腦上的理解,所以,讀者在研讀靜坐相關書籍時,請務必留意這一限制。也就是說,總會有人在談靜坐時用了太多的邏輯推理,化為文字後更強化了這一問題。說到底,靜坐是一門用心追尋的領域,千萬別僅止於頭腦的探索。

多年來,我一直想要感謝幾位老師,特別是聖嚴法師、單國璽樞機主教、和南懷瑾老師。很遺憾的是,他們三位都已離開人世,但他們的影響,一直活在我心裡。我曾經不自量力地想和這三位老師合寫靜坐的書,他們的離世也是促成我決心提早完成《靜坐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的另一個原因,只是這本書寫得太慢,來不及送上草稿請他們提點,不然讀者就有機會也聽聽這三位大師的想法了。在此,我願代表所有曾經受惠於這三位大師的人,感謝他們長年不辭勞苦的教學與貢獻,現身說法示範慈悲的心懷,讓我們所有人感念於心。

除了這些明師外,我還要感謝此生相遇的成千上萬個貴人,每個貴人都是我的人生導師。何其有幸,只要我願意敞開心胸接納,人生無處不是學習的殿堂。有時我多麼希望,自己的心靈能再敞開些,能提供更多溫暖與鼓勵給需要的人們。

~丹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康健雜誌161期2012.04.09 作者:黃惠如
如果你的阿公是王永慶,要怎麼樣過你的人生?不同於「靠爸族」、富二代,楊定一、王瑞華這家卻更謙遜樸實,並懂得利他分享。楊定一怎麼教小孩?

「剛剛才一個、一個跟(在美國的)孩子打電話,老三比較皮,比較難找,」剛回台灣開會的楊定一跟我們話家常,這時,他看起來是尋常父親。

但其實楊定一肯定不是尋常父親,他從小被視為神童,13歲以全巴西最高分考上醫學院,21歲就拿到紐約洛克斐勒大學生化博士及康乃爾醫學院生化、醫學雙博士,現在是長庚生物科技、長庚大學的董事長。他的小孩也肯定受矚目,因為他的妻子是王瑞華,他們的3個子女是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的孫子女。

如果你的阿公是王永慶,要怎麼過你的人生?楊定一教出的小孩非但不是「靠爸族」,還勤勞樸實。

楊定一的祕書陳靜雯回憶,有一次大女兒楊元寧和大家一起到高鐵車站要往南部出差,突然間元寧不見了,陳靜雯很慌張,心想「完蛋了,我搞丟王永慶的孫女了,」沒想到,不久就看到元寧從便利商店提著大包小包回來,買了水和三明治給大家吃,大家搶著幫忙提,楊元寧拒絕,她說,我年輕人要多鍛鍊。

楊元寧也不願意躲進豪門的保護傘,願意冒險吃苦。她在念哈佛大學時當平面模特兒打工,總是自己從紐澤西開車、提衣服,自己一次次去紐約試鏡,一次次面對被挑選、被挑剔不夠漂亮的殘酷,自己簽定經紀公司,也要在拍照前一天禁食,讓小腹像被熨斗燙平,後來她當上《teen vogue》的模特兒、也為紐約時尚週走秀。

而且,他們知道擁有得比一般人多,要懂得感恩付出。

楊元寧大學未畢業,就幫忙父親在瓜地馬拉蓋房子,進行「希望之村」與「光之城市」兩個計劃,以低利貸款賣給多數是單親媽媽的低收入戶。這個住屋計劃的網站與說明書,都是元寧和弟弟楊元平製作,並當面向瓜地馬拉總統貝傑爾報告。

老二楊元平17歲時出版過科學書《自然界的螺旋》,如何從有限的空間進入無限,也協助父親研發不會產生二氧化碳的水泥,來幫助窮人蓋房子。

快樂:生命最重要的養分

聽楊定一講教養,像讀一本佛法教養書。他說,每個孩子第一優先、最重要的養分,是快樂。

楊定一在楊元寧所著《哈佛心體驗》的推薦序上說,無論是面對自己、面對人生、面對他人,面對服務的機會,都要感到快樂,「除非元寧感到快樂,否則再高的成就都沒有意義」。他時常提醒元寧,能夠接受生命中所有的喜悅與磨難,並感到滿足,這就是快樂,才是生命最大的恩賜。

他在已經熱賣六萬多本的《真原醫》裡也解釋,我們習慣經由物質上的獲得和舒適來追求快樂,因此,我們期許下一代必須卓越、勝過同儕,在比較中,我們帶來神經質,以為這些能為自己帶來優勢,卻也帶來不安與壓力。我們忘記了,出生以來擁有的最大資產,就是生命的喜悅。

要快樂,還是在那顆心,心念決定你快不快樂。因此,當我們問,哪個習慣最重要,最需要從小培養?楊定一毫不猶豫說,正向思考。正向的念頭影響人最深,最需要從小培養。若有了正向思考的習慣,即使遇到挫折、負面的狀況,都能看到正面,孩子未來的人生就有了指南針。

正向思考要靠父母一言一行的教導。

老三楊元培很喜歡踢足球,某次比賽踢輸了,跑過來急著講,「爸爸,你看到沒?我被人拐到,才沒踢進那一球,否則我們就贏了。」楊定一說,「什麼都不必說,來hug(擁抱),你已經做到完美了,」如果父母看到過程中小孩的快樂,而不只在意結果,小孩心中就知道,成功與失敗並沒有那麼對立,失敗並不可怕,什麼都可以去嘗試,未來人生也願意勇敢一點,多冒一點險。

放下我,利益他人

放下過度膨脹的「我」,也是快樂的法門,遠離情緒與煩惱的框架。

楊定一和別的父母不同,不希望小孩把自我成就當做人生最重要的事,他希望孩子放下「我」。

每當孩子和他訴說理想時,他細細聆聽之餘,不忘提醒孩子,理想裡,是否有利益他人。

利益他人,也在平時,而且具體不抽象。

例如老三楊元培踢足球回來晚了,他說是因為幫教練收足球,他就大大讚美,聽到和別人爭執,也問他們「有必要嗎?」來提醒孩子。

孩子們小時候,楊定一夫妻倆在美國也讓孩子到辦公室來聽他們談生意,他說,當孩子擔心他吃虧時,他最高興。因為孩子從他們夫妻的言行知道,雙贏才是生意之道,而且永遠要讓別人有路走。

讓孩子心靈轉變,可以從接觸古聖賢的智慧做起。他的3個孩子從小要讀經、靜坐,楊定一、王瑞華夫婦與來自全球的34個專家共同成立「兒童聯盟(Alliance for childhood)」,也推廣經典朗讀。

經典朗讀和宗教無關,是透過典籍上古聖賢的話語,讓孩子得以接觸文化中最富含智慧的部份,提供孩子生命中的方向感。

楊元寧就是這樣。她隨身帶著《法句經》的口袋書,每當煩惱來襲時,就拿出來讀,安心神。

從科學上來看,經由朗讀,可以將孩童的注意力和意識融合為一,孩童在朗誦的過程中,可以觀察到腦波從快速清醒的的β波到身心放鬆的α波,甚至有些孩子還會到達θ波,也就是一般的睡眠波,主要原因是,許多熟練朗讀的孩子可以達到腦波同步的現象,這種現象就是在深度靜坐或是高度創意時才可能產生的。

有些父母會說,易經、老莊、孟子……,連我都不懂,還要小孩讀?楊定一說,不需要懂,理解文義(contextual meaning)是大人的設限,不需強迫小孩理解或分析,只需要朗誦或唱兒歌的方式,輕鬆熟讀,就會有效果。

楊元寧出版的中英文童書《業力: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裡,就看到經典已經根植內心。

「好好活出生命中的每一刻,
你可以選擇自己的未來,
盡力行善,盡力言善,
讓你的言行都出自你的內心。」

只是一切的轉變,依舊來自心念,來自父母的改變,父母要從感恩做起。

父母感恩小孩,對累世以來的相遇欣賞與感謝,也就是無條件接受生命本來的面目。一感恩,所有事情都改變了,期望改變了,關係改變了。要放下期望,「因為期望是很苦的,孩子做不到你的期望也很苦,因為你失望,他也知道,」楊定一說。

放下期望,但珍惜親緣一場的每一天。楊定一說,親子互動要每天做,感情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小時候,人在美國的楊定一與王瑞華每晚輪流講故事給小孩聽,後來老大、老二長大了,聽到爸爸在講故事給老三聽,也湊過來聽,有時還編故事,把故事往不同方向走,楊定一想到孩子幼時點點滴滴,哈哈大笑。

楊元培兩、三歲時,喜歡作家希爾弗斯坦(Shel Silverstein)的童書《奉獻的樹》,12歲時,因為媽媽在台灣忙於事業,無法回美國,他就把思念化做文字,寫成中英文童書《奉獻的媽媽》。

這男孩在外面玩耍時受傷了,
媽媽第一個上前擁抱他
因為媽媽的心從來沒有和孩子分開過

這男人、她的男孩搞丟了工作
沒有錢沒有朋友、一無所有
媽媽留他下來,因為媽媽的心從來沒有跟他分開過……

再回到楊定一每天早晨和3個孩子的越洋電話,怎麼讓孩子覺得是關心,而不是監督?楊定一答:永遠要記得孩子是主角,打開耳朵,閉上你的嘴巴,尤其是父親要忍住給意見,不要老是想訓話。

看來這也是永遠放心不下的父母,「放下」的教養功課。

~丹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